臺灣《聯合報》圖
中國臺灣網11月20日消息 綜合臺媒報道,越來越多的“共生家庭”正在臺灣社會出現,他們可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同住,也可能因理念、宗教關系共食共耕,彼此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說“我們都是一家人”。曾研究這類家庭的臺灣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表示,隨著社會形態改變,另類共生家庭增多是可預期的,“血緣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緣。”
據報道,臺東縣的“七彩家園”是由7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共組的“大家庭”;兩年前,他們來到臺東縣卑南鄉太平村,14個大人、16個小孩一起住在不到百坪的公寓里,追求相同的家庭幸福。“為什么單親家庭孩子就被認定得不到愛?被認定會學壞?”七彩家園發起人邱麗卿是單親媽媽,聽人批評單親家庭很不服氣,因而興起集合大家共組家庭的念頭,她說“大家合起來就完美了”。
有島內學者調查,類似七彩家園這種“共生家庭”,早期多是基于理念形成,如高雄縣錫安山“伊甸家園”、臺南縣玉井鄉130多人的“真理家族”、桃園楊梅鎮的“希伯侖全人關懷協會”等,這些家族的特色是“自己自足”。
近年“共生家庭”的組成宗教因素漸淡,越來越多的共生家庭是基于“互助”,七彩家園是其一。
針對島內出現的這一社會新趨勢,臺灣元智大學社會系教授陳燕禎認為,另類家庭所以能成功,除滿足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并有安全感(保護你)、愛與歸屬感(這就是你家)、自尊(給工作),還有自我實現;另類家庭的組成靠的是“信仰”,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而是一種核心價值,包括相互依賴、相互取暖,找到共同價值。
彭懷真分析,雙薪家庭夫妻沒有多余時間照顧孩子,性別變遷、不婚族增加,加上高離婚率、高家庭解組,未來人們會建立各種“緣”,出現更多另類家庭;比如美國、歐洲都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非血緣家庭,有的因為宗教信仰,有的是共同價值觀或共同利益組合。
彭懷真說,每個另類家庭的經驗都是特別的,很難被復制,無法形成通則,這些家庭是成員自己的選擇,外界不必給予異樣眼光,不管是哪一種家庭,“都可以找到幸福。”
但彭懷真也指出,人與人的相處是動態而復雜的,這些家庭成員原可能為了某些好處等原因在一起,但處久了,好處也可能變成壓力,使彼此關系產生變化。 (趙靜)
[ 責任編輯:趙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