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月27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回顧島內一周的政局,大事不少。一個重點事件就是臺當局“行政院長”張俊雄率領“內閣”總辭,被陳水扁留任。另外一個引各界關注的事件就是1月27日,國民黨的馬英九、蕭萬長以及民進黨的謝長廷、蘇貞昌正式登記為2008臺灣“大選”參選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正式啟動。
國民黨、民進黨2008參選人正式登記 臺“大選”正式啟動
1月27日,國民黨、民進黨兩組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參選人均完成登記參選,同時宣布各自競選總部正式成立。2008臺灣“大選”正式啟動。
民進黨2008參選人謝長廷在登記之后提出“三不二沒有”,承諾當選后,他與家人將不從事任何股票買賣行為、不擔任任何基金會董事、不與公家機關進行商業行為;他與家人沒有持美國綠卡、沒有擁有美國或其它國家護照。臺媒認為,此舉與陳水扁切割意味濃厚。
馬英九陣營則用“三問”響應。馬英九競選總部發言人王郁琦對謝長廷提出三個疑問:謝長廷敢不敢保證妻子與家人在過去與未來都沒有從事任何臺面下的政治活動?謝長廷在高雄市長與臺當局“行政院長”任內所任用的政務官,有多人因為弊案被起訴,謝長廷敢保證沒有任何人是他的白手套嗎?
據臺媒了解,國民黨、民進黨兩組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參選人正式登記后,參選人的安全工作由臺當局“國安”單位正式接手,將負責到“大選”當天的貼身保護。
張俊雄率“內閣”總辭 獲陳水扁留任
本周,島內政局人事變動相當大。引人注目是臺當局“行政院”提出總辭,后被陳水扁留任。
據臺媒報道,1月24日,臺當局“行政院”下午2時30分加開臨時“院會”,通過“內閣”總辭案。臺當局“行政院長”張俊雄率領行政團隊提出總辭。辭呈將送到臺當局“總統府”,全體“閣員”則依例拍“畢業照”留念。臺灣地區第七屆“立委”將于2月1日上任,張“內閣”依“憲政”慣例向臺當局最高領導人提出總辭,原訂日期為1月28日,考慮讓陳水扁有更充裕時間布局人事,張俊雄在“行政院會”宣布提前在24日總辭。
據臺媒報道,1月26日,陳水扁辦公室宣布臺當局“行政院長”張俊雄續任,至于是采退回總辭案或繼續任用的方式,陳水扁仍在思考中。張俊雄27日表示,未來短暫3個多月,他的團隊同進同出,人事以補實空缺為主。臺媒報道稱,“內閣”待補實的遺缺包括“文建會”主委、“客委會”副主委、“體委會”副主委、“交通部”政次、“經濟部”政次、“金管會”副主委、“經建會”副主委、“公平會”副主委。
本周,臺灣政壇其他人事變動的也不少,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請辭,臺聯黨主席黃昆輝留任,而林益世則成為國民黨歷來最年輕的“立法院”大黨鞭。
1月20日,臺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向臺當局“行政院長”張俊雄口頭請辭之后,現身臺當局“教育部”打包行李。他表示,辭職多少與“立委”選舉有關,希望辭職能帶給民進黨加分作用。杜正勝19日親口證實已向張俊雄請辭,張俊雄回應28日“內閣”就要總辭,希望杜正勝等28日隨“內閣”總辭,杜正勝也同意。杜表示卸任后將重返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繼續史學研究的工作。
1月21日,臺聯黨召開中執會,討論該黨未來,對于外傳臺聯黨可能面臨解散,黃昆輝會后召開記者會嚴正表示,臺聯黨將繼續前進,并將以行動證明。在中執委慰留下,原已準備為敗選請辭的黃昆輝,也決定打消辭意,繼續擔任黨主席。
1月23日,國民黨中常會無異議通過中央政策會執行長人事案,新任“大黨鞭”由國民黨青壯派“立委”林益世接任,他今年不到40歲,只有四屆“立委”資歷,成為國民黨歷來最年輕的“立法院”大黨鞭,林益世同時請辭國民黨副主席。
國民黨1月20日通過假投票提名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角逐臺“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隨即請辭政策會執行長一職。23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與會中常委對林益世接任政策會執行長無異議鼓掌通過,并通過提名曾永權參選“立法院副院長”。
吳伯雄分別與李登輝、宋楚瑜、陳水扁會面
本周,臺灣政界的一些要人進行會面,談的話題各有不同。
吳伯雄1月21日下午與國民黨“立委”座談時披露和李登輝會晤,吳伯雄表示,李登輝對民進黨執政八年的績效并不滿意,言語中多有批評,尤其是對陳水扁家庭的表現,更是頻頻搖頭;李并未承諾吳任何事,只是交換對時局的意見,“純粹培養感情”。
1月23日晚,吳伯雄宋楚瑜會面。據臺媒報道,宋楚瑜是在“立委”張顯耀、親民黨內人士魏志中的陪同下與吳伯雄餐敘至晚間9時許。對于親民黨有意在“立法院”組黨團的問題,國民黨高層表示“尊重當事人意愿”。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則表示,宋楚瑜當天曾致電給他,希望未來兩黨在“立法院”多多合作,但未提及組黨團的事情。
1月24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陳水扁會面。島內媒體紛紛報道他們是密會。1月26日,吳伯雄表示,他與陳水扁談話中表達的是國民黨的立場,會談中他主要針對“中選會”的問題與陳水扁交換了意見,每一點都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談過,每一點都是跟馬英九提過的共識,并不是外界所說的“密會”。 (季水)
[ 責任編輯:李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