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4月12日消息 據臺媒報道,臺“中科院”自行研發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經多次試射成功后,年內將以實彈進行“陽字號”靶艦試射的最后作戰測評,并在明年編列預算正式量產。
相關人士說,超音速反艦導彈只有俄羅斯擁有成熟技術并量產服役,包括大陸和印度也極力發展這型被稱為“航母克星”的武器,不過都是透過俄羅斯技術協助和轉移,歐美發展該型導彈的計劃大都是跨國合作,只有臺灣從技術到零件完全靠自己,臺灣可以說是“世界第二”。
據了解,雄三導彈經測試,速度可達2.5馬赫,射程與大陸向俄羅斯采購的日炙(北約代號SS─N─22)超音速反艦導彈僅在伯仲之間,約在120到150公里,沒有外傳300公里以上,兩種導彈精確度和性能差不多,不過雄三的彈體比日炙要小,被偵測和攔截到的機率相對較低。
指出,以“雄評計劃”為代號的雄三導彈,去年在克服“沖壓引擎噴嘴”關鍵技術后,從九月開始進行多次試射,至今證明性能穩定,未來將以提升精準度為發展重點。
高階將領說,盡管雄三還未成軍,但已是可以上戰場的武器,萬一臺海有狀況,雄三可進行“緊急戰備”,目前海軍正著手人員訓練計劃,預計明年就會編列預算采購這型最新的反艦導彈,最快在明年“漢光二十二號”演習中就可望正式對外亮相。
相關人士稱,去年至今幾次雄三導彈在屏東九鵬基地朝太平洋海域試射,已陸續進行“導彈射控航電”和“全系統測試”,由于雄三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一般機艦的雷達“根本看不到”。
據指出,發展近十年的雄三導彈,已投入近千億預算,在完成模擬反艦彈道飛行、超音速自由飛行、巡航后俯沖等試飛項目后,依計劃應在兩年前就該試射成功,不過在測試過程中一再發生目標脫鎖問題,其中“沖壓引擎絕熱層噴嘴”關鍵技術一直克服不了。直到“中科院”在去年七月請回前雄風計劃主持人、現“中研院”院士韓光渭進行督導,以三個月時間逐步檢查所有細節后,在去年十月方最后試射成功。(瀟凝)
[ 責任編輯: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