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觀里的大國外交
習近平主席拉美之行期間,一個時間被反復提及:“10年”。
比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會議10周年之際,中國再度獲得APEC會議主辦權;
比如,中拉命運共同體建設走過10年,中國與拉美地區最大國家巴西宣布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
再比如,在一系列雙邊會見中所提及的,中國與德國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中國與澳大利亞、中國與阿根廷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
一個個“10年”,連起一幅幅大國外交的成長畫面,也指向一個特殊的年份——2014年。正是那一年11月,乘新時代元首外交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之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正式提出。
習近平主席曾對外國政要這樣闡述中國的時間觀:“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在“以百年、千年為計”的時間觀里,回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壯闊實踐,看到的不僅是迎接中國貴賓的盛情、奔赴中國盛會的熱望,聽到的不僅是更響亮的中國聲音、更自信的中國方案。這壯闊的實踐里,刻印著歷經百年苦難的民族勇馭變局、邁向復興的篤行,閃耀著數千年綿延不絕的古老文明在人類發展新時代的煥新。
中拉關系,以大時間觀感悟大國外交的生動樣本。
6次踏上拉美大地,到訪拉美11國,新時代元首外交創造了中國最高領導人對該地區的訪問新紀錄。
猶記2014年7月,那一“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事件”。收到中國倡議,拉美10國元首、1位政府首腦、5位特別代表趕赴巴西利亞。中拉雙方共同宣布成立中拉論壇,拉開了中拉整體合作的大幕,也實現了中國同發展中國家整體合作機制的全覆蓋。太平洋不再是屏障,而是紐帶和橋梁。兩片倚岸相望的大陸,從未如此走近。
2013年以來,52次走出國門,足跡遍及70余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獲是‘朋友圈’越來越大。”
中拉關系之變,在百年時間之維上,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從背海而衰到向海而興的蛻變,是中國從世界舞臺邊緣日益走近中央的位移。
利馬以西14公里的卡亞俄港,1849年首批華工從這里登陸秘魯。那時新獨立的秘魯開始國家建設,急需廉價勞力,便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對岸的中國。170多年后,利馬以北80公里的錢凱灣,中國建設者攜手秘魯同行用短短3年時間建起了南美首座智慧港。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滿懷著期待:錢凱港將開啟秘魯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也將為拉美伙伴打開通往亞太這一世界最有活力地區的新通道。
從積貧積弱到充滿活力,拉美的“中國印象”天翻地覆。從渡海而來的“契約華工”到無處不在的“中國制造”“中國技術”“中國市場”,拉美對中國的倚重也在發生著世紀變遷。
這樣的場景百年前怎可想象:那是中國巨輪“從錢凱到上海”的啟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巴西市場的熱銷,是秘魯少年用二胡拉起的《我愛你,中國》,是巴西藝術家用中文唱響的《我的祖國》……
還有一個場景格外意蘊深長。
二十國集團里約熱內盧峰會期間舉行的雙邊會見上,智利總統博里奇帶著一本西班牙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來到會場,邀請習近平主席在扉頁簽名留念。
吸引拉美的,不僅是中國的“硬實力”,還有中國的“軟力量”。這片經歷過“豐饒的苦難”的土地,正將中國視為發展的榜樣。
今年6月,上任后首次訪華,五日四地,博魯阿爾特總統在行走中感知著日新月異的中國。她感慨道:“謀求國家發展是每一位領導人、每一位總統、每一個國家的主要任務。比起偉大的中國,還有哪個國家能是更好的榜樣?”
巴西總統盧拉多次到訪中國。在他眼中,中國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國家”。為習近平主席舉行的盛大歡迎宴會上,盧拉總統動情地說:“習近平主席和我是東西半球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我們均深知民間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擺脫貧困。巴方高度欽佩習近平主席領導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特別是使1億人擺脫了貧困。”
“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15世紀末,歐洲航海家“發現”拉美,開啟西方主導的“世界歷史”。500多年后,中國牽手拉美,向著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闊步前進。
翻看習近平主席近來的外交日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圖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新地位愈發清晰。
從10月22日啟程赴喀山出席金磚峰會至11月23日結束拉美之行返回北京,出席三場重要國際會議,在“主場”和“客場”同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20多位外國領導人會面。而這只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無數個“夙興夜寐”中的一個片段。
“走,到中國去!”正成為越來越強勁的世界風尚。在喀山之行和拉美之行兩次出訪之間,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接待了5位外國領導人的來訪。芬蘭總統斯圖布這樣闡述在當下訪問中國的意義:世界風云變幻,有沖突有競爭,我們想要弄清楚該怎樣合作,而中國角色至關重要。
此次中國之行讓他更加確信,中國是一個“有戰略、有耐心、有智慧”的大國:“有句古話說,百年滄桑也不過只是歷史一頁,中國具有等待變化的歷史積淀。”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綿5000多年的文明”,這是習近平主席在外交場合中多次講起的一句話。“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理解了中華文明在千年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就理解了何謂大國外交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理解了世界大變局中的中國抉擇、中國擔當。
習近平主席此次拉美之行,浸潤著濃濃的文明底色。
是追溯友好情誼的文明根基:“古老文明的深厚積淀,賦予中秘兩國智慧和胸懷,讓我們能夠看清歷史前進方向,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始終堅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互學互鑒,成為不同體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國家團結合作的典范。”
是探尋應對時代挑戰的文明智慧:從居高者方能窺其全貌的秘魯納斯卡地畫講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中國古詩,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堅持登高望遠,從歷史長周期把握世界大勢”。
回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些年對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一一作答,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攜手實現世界現代化,從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到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三大全球倡議,從真實親誠理念到正確義利觀……與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的精神追求一脈相承,閃爍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光芒。
二十國集團里約熱內盧峰會期間,在習近平主席同馬克龍總統會見的前一天,“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展覽在法國巴黎啟幕。這是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達成的文化成果。
展覽序言中,習近平主席寫道:“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朝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藝術恢弘、民族融合。唐代的文化影響輻射亞洲,并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
盛世新天,新時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