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優計劃”為教師隊伍建設帶來新契機
【光明時評】
近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進展成效、國家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有關工作。在教師隊伍建設的諸多亮點中,今年9月啟動實施的“國優計劃”引發廣泛關注。
“國優計劃”是教育部計劃于今年啟動的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該計劃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首批試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6所部屬師范大學等共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任務。
當前,我國已有200多所師范院校,超過700所院校舉辦師范類專業,為什么還要再專門實施“國優計劃”?其背后的初心和愿景是什么?只有準確理解這一關鍵問題,才能保證“國優計劃”實施起來不走樣,工作確有成效并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筆者認為有三點至關重要,即在過去強調的“師范院校為主體”“開放靈活”的基礎上,再加一條“高質量發展”。可以說,近年來我國在教師教育體系上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從“優師計劃”,到“協同提質計劃”,再到“國優計劃”,都是圍繞上述三點展開的。
在“雙減”背景下,要保持教育質量不下降,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效能方面就得做加法,教師教育也應當隨之做加法。“國優計劃”所做的加法,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首先是研究生學歷教師的加法。盡管目前許多一線城市和名校都已經把研究生學歷當成招聘門檻,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師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占比還較低,與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當然,提高教師的研究生占比,不是唯學歷,也不是說研究生就一定能當好老師,更不是說只有研究生才能當好老師。而是從整體上來說,研究生學歷帶來的更廣泛的學習內容和更豐富的學習經歷,能夠幫助教師站上更為成熟的從教起點,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的專業化程度。
其次是科學教育教師的加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而要做好科學教育,首先就要有好的科學教育教師,要有具有科學素養的學科教師。從學科建設與人才隊伍培養來看,與具有深厚科學基礎的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合作開展教師教育,在提高教師科學素養、培育科學精神方面,將成為師范教育的有益補充。
最后還有教師學習能力的加法。在廣義上,那些在高考中表現優異考上了“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通常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以此為基礎,從“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中選拔人才去從事教育工作,很大概率能夠促使全社會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
可以說,“國優計劃”是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積極探索。事實上,許多地方和學校都做過或者正在進行類似的探索,例如北京師范大學曾經實施多年的“4+2”教育學碩士培養制度、上海交通大學正在實施的“3+3”教育碩士培養模式以及部分省份的教師定向培養制度等。“國優計劃”可以從中借鑒經驗,通過協同協作形成合力。
當前,盡管“國優計劃”尚處于起步階段,試點規模有限,但就如何發展教師教育,真正形成師范教育為主體、開放靈活的高質量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其所傳遞出的指導意義,應該給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帶來啟示。
(光明日報 作者:焦師文,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