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落榜、水成“咖啡”……美國的“基建夢”為何照不進現實
“美國發明了現代航空業……可是今天,排在世界前25名的機場沒有一個是美國的。”幾天前,站在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美國總統拜登氣呼呼地說:“一個也沒有!”
這不是拜登第一次吐槽了。今年4月,他在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博羅市談到基礎設施時說:“如果我在半夜把你的眼睛蒙上,帶你走進(美國)奧黑爾機場,再把你帶進一個中國機場……你可能會以為中國的機場是我們的,因為它是如此現代化,如此與眾不同。”
機場是拜登心中的痛。然而它的落魄只是美國基建困境的冰山一角。
打開家里的水龍頭,里面流出的水卻是棕色的——這讓住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杰克遜市的莫莉·敏塔忍無可忍。今年9月,她把這一幕拍下來放到了網上。網友們紛紛說:“看起來像是咖啡。”諷刺的是,敏塔的帖文下面真的蹦出一條咖啡廣告:“別老抓著一種飲品不放,嘗嘗我們的咖啡吧!”
杰克遜另一位市民馬歇爾說,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至少8個月。據當地媒體報道,杰克遜市供水系統崩潰,市民長期飲用“棕水”。8月底,市民們甚至沒有足夠的水來沖廁所或是滅火。當地政府怕水質影響民眾健康,一直發出“沸水警報”。簡單說就是:水燒開了喝,洗澡別張嘴……
為何杰克遜市的供水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市長盧蒙巴說出了真相:市供水系統早該整修,但“數十年來一拖再拖”。這樣的情況在美國并不是個例。
美國《大眾科學》網站近日發文說,美國已經深陷系統性基礎設施危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基礎設施發展的黃金期,然而這些設施沒有得到及時維護和更新。現在,美國每兩分鐘就有一處發生水管破裂情況,每天大約損失600萬加侖的凈化水,長達200萬英里的飲用水供水管道已經壽命有限。
水利設施得不到維護,污染問題自然就產生了。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統計,美國有超過600萬條含鉛供水管道。從2018年到2020年,超過6100萬美國人的飲用水鉛含量超過了政府規定的安全值。要在全美范圍內更換管道,可能需要10年或更久。
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但美國人卻為腳下的路頭疼。
“汽車跳,紐約到”——意思是當發現路越來越顛、坑越來越多,說明紐約快到了。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統計,目前全美有超過40%的公路都處于“糟糕”或“一般”狀態,公路老化導致的堵塞讓美國上班族每年通勤時間平均增加了54個小時。而修路的效率低下得驚人,比如2018年貫通的美國95號州際公路整整修了61年。
在芝加哥,由于地鐵通訊設備老舊,有些地方需要駕駛員手動操作才能讓列車通過交叉路口。人們一邊趕著上班,一邊還要接受地鐵頻繁晚點、緊急停車的一萬點暴擊。
橋梁也是年久失修。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3月份的一檔節目中,新澤西州一座104歲的老橋被曝光。這段橫跨在哈肯薩克河上的鐵路橋對美國經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它太老了。”節目介紹說,“它已經成為美國東北部經濟帶的一個阿喀琉斯之踵”。數據顯示,在全美約61萬座橋梁中,42%的橋梁有至少50年的歷史,7.5%的橋梁存在結構性缺陷。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各項基礎設施普遍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就對美國的基礎設施定期評級。2021年,美國基礎設施綜合得分為C-,即“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
在極端天氣的摧殘下,美國基礎設施的年久失修成為普通人的不可承受之痛。
在加利福尼亞州,頻發的山火讓當地人叫苦不迭。據報道,2018年的加州營溪山火就是當地電力公司設施老舊、高溫下產生火花引起的。
專家分析,加州的“易燃體質”和自然因素有關,但也暴露出美國部分地區基礎設施陳舊、規劃不當、預算不足等問題。加州山火問題專家理查德·哈爾西說,當地大量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的居所被迫從城市邊緣擴展到鄰近的荒山野林,其中有些地方甚至是最初規劃的城市防火帶。同時,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老化,也嚴重影響了火警、通報、疏散等救命措施。
美國加州山火肆虐
“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因為這里(格林維爾)曾經是個那么美麗的小鎮。”肯·唐奈爾說。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土木工程教授保羅·奇諾夫斯基說,“維護滯后和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正在把21世紀20年代變成美國基礎設施失控頻發的時代。”
眼見基礎設施搖搖欲墜、美國人怨氣騰騰,拜登終于在2021年11月簽署了一項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不過,由于兩黨相互掣肘,這項法案與拜登最初提議的約2.25萬億美元規模相比,已經嚴重“瘦身”。
經濟學家對法案能否填補巨大的基建融資缺口表示懷疑。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估計,到2029年,僅水和廢水基礎設施的資金缺口就將增長到4340億美元。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雷·費爾說,美國基建投資嚴重不足,眼下的法案規模“相當溫和”。
在資金的使用上,兩黨也一直較勁。
首先是,錢從哪里來?共和黨主張,由市場投資來主導項目建設。拜登政府主張提高企業稅率,來資助項目建設。美國企業界不滿了,他們說誰使用公路、管道、電網,誰就應該埋單。
在資金的用途上,兩黨也各有盤算。共和黨主要關注依賴傳統能源的鐵路、公路等設施;民主黨則看重新技術和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設施。這些都給法案的有效實施帶來種種不確定性。
從歷史上看,美國總統想搞基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奧巴馬曾計劃啟動3.9萬億美元的“大基建”,但沒有獲得國會通過。特朗普提出的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也胎死腹中。拜登的基建法案雖然在“瘦身”后闖關成功,但能否避免淪為“空頭支票”,也不好說。
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卿思美說,美國各州州長手握主動權,他們可以決定是否接受基建資金以及用到哪些地方。“比如聯邦政府希望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但州長如果是共和黨人,他很可能用這筆錢來修路。”
此外,有分析指出,美國政治中存在兩黨輪流執政的“鐘擺效應”,一屆政府上臺后往往會把上一屆政府的政策推翻,各級官員也只關心自己任內的業績,這使得耗時耗力耗錢的基建項目難以推行下去。《大西洋月刊》指出,美國拒絕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動機是政治。
重重阻力下,美國的“基建夢”很難照進現實。拜登期待的美國機場進入“世界前25名排行榜”,在很長時間內恐怕只是個夢。
監制丨盛玉紅
主筆丨葛石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