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高水平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
夏一璞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強調要支持浦東“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2021年11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開放”。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深刻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確定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任務,生動體現了黨中央實施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堅定信念與堅強信心。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2020年11月,習近平在浦東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世界經濟也是一片大海”,而“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們現在建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上國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通過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內需潛力,更加暢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2022年5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向世界宣示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他指出,“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
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有效打通“斷頭路”,疏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推動深化改革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高水平開放,能夠通過引入高端生產要素和短缺資源,彌補國內生產所需,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堅持高水平開放,就是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就業與收入。據2020年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外貿外資企業直接間接帶動就業超過2億人,其中8000多萬是農民工。堅持高水平開放,有助于促進效率提升,暢通內部循環。現階段,中國流通業仍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標準不統一等短板弱項,需要進一步在開放中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使國內流通企業在國際競爭大潮中不斷提升效率、發展壯大。堅持高水平開放,是提高消費質量、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要的重要途徑。隨著國貨創新能力增強、進口貿易便利化和進口商品稅率優化舉措效應逐步顯現,境外消費回流持續呈現增長態勢。假如沒有開放的促進帶動作用,國內大循環只能是“獨行俠”“獨輪車”。推動高水平開放,就是要以國際大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持續保持中國經濟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核心意涵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更好發揮開放的作用,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從而提升國際大循環,形成二者在高水平開放基礎上的良性循環。堅持高水平開放,一方面通過擴大出口,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帶動貿易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擴大進口,釋放與挖掘內需潛力,以強大的國內市場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和加速器。以2022年第四屆進博會為例,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參展回頭率超過80%,有422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進行展示,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707.2億美元。2022年6月17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與中國銀行共同舉辦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亞太地區線上推介會。可以說,作為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標志,進博會已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示范窗口”。
堅持高水平開放,要在產業相融上下功夫。我們既要通過不斷擴大市場準入,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高質量“引進來”外商,又要推動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更加開放、更具韌性、更有活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更加高水平地“走出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與飛速進步,與我們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吸收借鑒先進經驗,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立自強能力是分不開的。堅持高水平開放,不僅能更加暢通銜接國內國際規則,并且能夠推動中國開放從商品要素流動型轉變為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的話語權。
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特別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特征。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有很多目標,共同富裕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共同富裕的目標導向決定著中國必須將對外開放模式轉變為高水平開放。
高水平開放要求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大范圍,主要是指在繼續堅持對發達國家開放、鞏固和提升東南沿海開放優勢的同時,拓展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開放,提升中國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發展水平。更寬領域,主要是指在繼續堅持擴大制造業開放的同時,要拓展深化服務業領域的開放。更深層次,主要是指在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概括來說,高水平開放要實現縱向和橫向維度上的充分拓展,以更好地實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通過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使后開放地區也能充分發揮優勢,通過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獲得發展的機遇,盡快增進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堅持高水平開放,通過促進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平衡發展,在發展中走向共同富裕。
堅持高水平開放,要補齊地區非均衡開放發展模式的短板,從外部市場空間和內部區域布局上擴大開放范圍,更加深度融合與參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分工。現階段,國際分工呈現兩種趨勢:融入或構建全球價值鏈的直接方式與融入本土價值鏈的間接方式。大多數地區或企業同時實踐著國際分工的兩種參與方式,對應的經濟格局便是雙循環發展,即一方面,融入國際循環,直接利用全球資源,另一方面,依托國際循環支撐本地價值鏈,培育內生競爭力,提升本土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和貿易利益。雙重價值鏈嵌入方式和對應的國際國內市場雙重循環的開放方式,為中國原本處于“開放洼地”的中西部地區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因此,堅持高水平開放,必須在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良性互動中,增強自身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區域間互濟,促進各區域更加均衡協調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堅持高水平開放,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低端價值鏈嵌入向高質量價值鏈嵌入的轉變。在以往的開放模式中,制造業處于開放前端,但由于嵌入方式的質量不高,未能在國內形成有效的價值鏈關聯,因而難以對其他產業領域如農業和第三產業產生積極激勵。為了補齊農業發展短板,實現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和農村發展問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在國際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堅持高質量開放。一方面,要以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又為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堅持高水平開放,有助于將價值鏈從制造業延伸至農業和服務業,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先進要素,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同時,不斷創新價值鏈,順應甚至引領全球價值鏈分工新趨勢,創造更大的發展機遇。
堅持高水平開放,要推動制度型開放。開放初期,中國的開放舉措主要集中在商品和要素領域,為了促進商品和要素流動而不斷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行“邊境開放”。當今國內國際形勢正處于深刻變化中,中國在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可以說,制度型開放是中國開放戰略轉型的重要標志。制度型開放要求對標更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其本質是“境內開放”,使國內經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一致,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規范、更加透明、更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從而吸引更多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提升中國要素資源的引力,吸引更多國際技術、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在擴大就業的同時,不斷提升就業層次和質量。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解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高水平開放在以往的分工與貿易獲利模式的基礎上,以培育和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為抓手,提升開放式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競爭新優勢,推動產業結構與轉型升級,在更加充分與均衡的發展中,實現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升。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當今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全球疫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中國深入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僅是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需要,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開放是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與世界潮流。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中國始終維護并踐行開放包容的多邊主義,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和平合作和公道正義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堅持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