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友好使者 凝聚青年共識(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
近年來,許多外國青年來到中國學習、工作、生活,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深切感受到中國在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共建“一帶一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發(fā)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他們講述中國故事,成為促進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青春力量。
巴基斯坦青年保克——
“這是一種可持續(xù)的減貧和發(fā)展模式”
本報記者 時元皓
5月底,巴基斯坦留學生保克順利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他參加答辯的照片,并向中國科學院大學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的老師們表達了感激之情。
今年是保克與中國結緣的第七個年頭。2016年,帶著對中國的向往,保克來到北京。“中國的大學有著一流的教育水平,研究設施也很完善。”完成語言學習后,保克申請了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碩士項目,希望未來從事相關科研工作。
去年11月,中國成功發(fā)射了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科學衛(wèi)星——“可持續(xù)發(fā)展科學衛(wèi)星1號”。保克所在的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參與了衛(wèi)星有效載荷的研制工作,這讓他倍感自豪。“我打算繼續(xù)在中國學習,攻讀博士學位。”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樣的成就令人震撼!”保克非常關注中國在空天領域的發(fā)展,也很關心巴中兩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雙方的潛在合作領域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及飛行、載人航天科學應用與成果轉化等方面。他表示,希望未來為兩國密切在該領域的合作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華學習期間,保克去過不少地方,他與記者暢談了去年6月的“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他去了陜西延安。除了在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外,保克還與其他外籍青年一同來到了位于安塞區(qū)高橋鎮(zhèn)的南溝村,親身感受脫貧攻堅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村里過去出行困難,通信信號差,一年到頭也沒有什么收入。”聽著村民講述曾經深受貧困之苦的歷史,再看看眼前環(huán)境優(yōu)美、產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的村莊新貌,保克非常感慨,“當地黨組織,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在脫貧工作中辛勤付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時隔一年,保克依然對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的事跡記憶猶新。在張潤生的帶領下,南溝村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開啟了村企合作的發(fā)展模式,將貧困戶的土地統(tǒng)一進行流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業(yè)得以快速發(fā)展。村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
“南溝村的發(fā)展變化是中國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的成功離不開強有力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在保克看來,這些發(fā)展經驗對于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巴基斯坦來說很有借鑒意義。“政府通過提供農業(yè)技術培訓、改善交通條件、推廣鄉(xiāng)村旅游等舉措,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這是一種可持續(xù)的減貧和發(fā)展模式。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也是在這次延安之行中,保克和其他外籍青年還參觀了“國際友人在延安”圖片展覽。展覽以400余幅珍貴照片,再現了以埃德加·斯諾為代表的150多位國際友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延安工作生活的情景。“他們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在當時搭建起延安與世界的友誼之橋。而當今世界更需要我們互幫互助,齊心協力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保克說,他希望與更多中國青年朋友增進溝通交流、互學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蘇丹青年陳晴空——
“做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
本報記者 蘇 航
安瓦爾·哈迪·西迪格來自蘇丹,她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叫做陳晴空。提起中國,她說:“我們一家都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陳晴空的家鄉(xiāng)在距離首都喀土穆300公里的邁達尼市,她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曾在當地的一家中資棉花加工廠工作,與中國同事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在中國政府援助的診所接受過治療。“這些經歷使得母親一直對中國人民有著很好的印象,也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她經常跟我說起一些與中國相關的故事。”陳晴空說,母親的講述在她心中播下了向往中國的種子,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去中國看看,去認識更多友好的中國朋友,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帶著這份向往,陳晴空選擇在大學期間就讀中文專業(yè)。2013年,她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成為西南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在華留學期間,她沉浸于中國燦爛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國老師和同學的勤奮努力對我的影響很大。”陳晴空笑著說,與他們相處,自己也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在學習中講究方式方法和效率,眼界也隨之更加開闊,“在中國的學習經歷是我寶貴的人生財富。”
畢業(yè)后,陳晴空返回蘇丹,進入在蘇中企工作,還曾擔任蘇丹中資礦業(yè)協會秘書長。這段經歷令她切實感受到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和重要性。“中國企業(yè)本著互利共贏的理念,給蘇丹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蘇丹更好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在農業(yè)、礦產、石油領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同時,中企的投資也帶來了許多就業(yè)崗位,較好的工資和福利待遇讓我們當地員工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陳晴空說。
身在蘇丹,她依然對中國保持著關注。“無論是令人驚嘆的中國發(fā)展速度,還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擺脫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的勇于擔當和積極作為,同樣讓陳晴空印象深刻。疫情發(fā)生后,中國迅速反應,舉國同心,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行動令世界欽佩。“不僅如此,中國還通過援助抗疫物資、捐贈醫(yī)療設備、派遣醫(yī)療隊等方式與包括蘇丹在內的許多國家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了典范。”
最近,陳晴空計劃自主創(chuàng)業(yè),與中國朋友合作開展進出口貿易,向中國市場推介蘇丹商品,也把中國的商品引進蘇丹。她對本報記者表示,“我要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做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
美國青年伍淡然——
“增進不同文明間的包容互鑒”
本報記者 劉軍國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25歲的美國小伙子迪倫·奧斯汀·沃克對此深有感觸。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最近,他從北京語言大學畢業(yè),取得了國際政治碩士學位。
5歲時,沃克就開始在家鄉(xiāng)馬薩諸塞州當地的周末中文學校學習中文。隨著逐漸長大,他對中國的興趣越發(fā)濃厚。2016年,他來到北京語言大學留學。在這里,他有了一個中文名字——伍淡然。
留學期間,伍淡然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這讓他不僅對中國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也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活力,有著能夠長期為之奮斗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并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伍淡然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伍淡然看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是最早對外援助醫(yī)療物資和派遣抗疫醫(yī)療專家組的國家之一,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推動了各國共同抗疫。”他還用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向美國的家人和朋友們講述中國的抗疫故事。
伍淡然十分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這一理念是后疫情時代應對共同挑戰(zhàn)的“人間正道”。
“我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些什么?”這是伍淡然一直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作為一名青年,應當為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而努力,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實現人生價值。“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各國青年可以充分利用留學、旅游、就業(yè)等方式,增進不同文明間的包容互鑒。”
他以北京冬奧會為例:“在開幕式上,各代表團的‘小雪花’匯集在一起,最后共同構成了一片‘大雪花’,象征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也講述著從‘我’到‘我們’的故事,傳遞著‘一起向未來’的團結智慧。”
美中關系的發(fā)展和走向,是伍淡然一直關注的重點。“我希望能和更多的兩國青年一道,為改善和發(fā)展美中關系注入新活力。”在華留學期間,伍淡然很喜歡與身邊的中國同學交流,“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中國年輕人都非常努力,這令我非常欽佩。他們很關注國家的發(fā)展,視野開闊,善于學習,努力為中國發(fā)展貢獻力量。”
今年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是中國國內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伍淡然表示,希望更多的國際友人可以通過這次重大會議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民主新形態(tài)。
摩洛哥青年何曉娜——
“一生難忘的記憶”
本報記者 白紫微
“從農業(yè)轉型到工業(yè)發(fā)展,從電商到教育,中國脫貧攻堅實踐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和中國人民的智慧,凸顯了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樹立了典范。”
今年2月,摩洛哥主流期刊《挑戰(zhàn)者周刊》發(fā)表題為《一名摩洛哥青年眼中的中國脫貧攻堅實踐》文章,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減貧成就。文章的作者是哈納內·塔米克,一名正在武漢大學攻讀電子商務博士學位的摩洛哥姑娘。在中國,她更喜歡被稱呼中文名——何曉娜。
留學期間,何曉娜曾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織下訪問山西呂梁興縣,走進農民家中、扶貧生產車間,近距離了解這里的脫貧攻堅實踐。當地的電商扶貧舉措吸引了她的注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經過精心分揀、深度加工、創(chuàng)意包裝,價格翻了一倍。村民們利用互聯網零售商和直播平臺銷售這些農產品,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新動能。”在何曉娜看來,中國政府大力普及數字基礎設施、組織電商培訓,農村電商發(fā)展迅速,已成為農民擺脫貧困的重要工具。這次走訪期間,圍繞如何加強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建立扶貧電子商務站、進一步培養(yǎng)電商人才等話題,何曉娜還從專業(yè)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百聞不如一見。留學中國讓我對這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再止于想象。我為見證了中國的蓬勃發(fā)展感到自豪,也為不虛此行、收獲頗豐而無比驕傲。”在中國生活8年來,何曉娜對腳下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一個普通的武漢清晨讓何曉娜印象深刻。天空剛剛出現一抹魚肚白,街頭已經有了步履匆匆的行路者,環(huán)衛(wèi)工人在清掃街道,出租車奔馳在大街小巷,小吃店里熱騰騰的粉面已經出鍋……“我被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拼搏深深打動,正是這些普通勞動者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發(fā)展奇跡。”她認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中取得令人驚嘆的發(fā)展成就實屬不易,也絕非巧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保了各項政策的實施和連續(xù)性,營造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維護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何曉娜選擇留下同中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她捐贈了自己積攢的5000元人民幣,并用親身經歷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抗疫故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這段與中國人民共同抗疫的經歷,是我一生難忘的記憶。”何曉娜動情地說。
青年是中非友好事業(yè)的未來。何曉娜是非洲—中國青年領袖協會的成員,該協會經常舉辦有關中非科技、商業(yè)等主題的網絡研討會,為青年交流搭建平臺。何曉娜每周都會為該協會撰寫關于非中合作的文章。“我衷心希望,非洲各國青年充分學習借鑒中國發(fā)展經驗,在未來成為非洲減貧事業(yè)的主力軍,推動非洲經濟社會發(fā)展,延續(xù)非中人民世代友好。”何曉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