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陸海空”挺進——科技創新提升天津高質量發展“含金量”
從“臨淵羨魚”到潛海尋蹤,從仰望長空到云中俯瞰,從自動駕駛到車路協同……近年來,天津科技創新型企業向“陸海空”同步邁進,用技術延展人們的五感“邊界”,繪制出津城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均突破9000家、天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44%……科技創新釋放出的“新動能”在引領津城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展現出后勁十足的市場前景,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質賦能。
深海探秘,填補技術空白
能夠觀測海洋、“巡檢”水下設施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機器人,適合涉水娛樂、運動愛好者的智能動力浮板、水下助推器……走進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之藍),一款款“黑科技”產品令人目不暇接。
成立于2013年的深之藍是全球首批面向個人消費者提供水下智能設備的制造企業之一。發展近十年來,企業逐步向深海“開疆辟土”,如今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企業的成長并非一蹴而就。此前在國內市場中,“深海”是一片幾乎未被觸及的領域。從無到有,創新是深之藍挺進海洋的重要推力。
“有很多技術難點需要攻克,但我們正是為著創新才一頭扎進了水下。”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倉說,為了打破國外在水下探測作業領域的技術壟斷,深之藍潛心研發,逐步推進水下裝備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進程。
隨著技術的積累沉淀與涉水運動愛好者的不斷增加,企業將目光投向了空間廣闊的消費端。“之前市面上的水下助推器主要應用于潛水領域,設備大而重、價格又很高,普通大眾幾乎接觸不到。”魏建倉說,了解到市場情況后,他決心以產品輕量化、價格親民化、操控簡單化為目標進行開發,讓更多人享受涉水運動的快樂。
經過多年培育經營,企業推出的水下助推器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吸引了一批“鐵粉”。公司通過工業級產品積累了大量技術,也借由消費級產品建立健全了供應鏈體系。
“一方面,科技創新回應了人們探索水下的新需求,進一步挖掘了消費潛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成就民族品牌,用‘硬實力’贏得海外客戶的尊重和認可。”魏建倉說。
累計擁有授權專利300余項、產品銷往70余個國家、5年間產值增加近20倍……如今,深之藍的發展蛻變讓企業更加堅定地扎根在渤海灣畔。
近年來,相關部門從政策、人才獎勵、課題支撐等多維度提供助力,還為企業“量身定制”了生產制造基地、深海實驗中心等。“最初選擇落地在這里,就是因為專業的服務團隊、優質的營商環境以及相關部門對產業變革的深刻理解。現在,深之藍的成長正能證明天津既擁有深厚的科技創新土壤,也有活躍的科技創新氛圍。”魏建倉說。
高空翱翔,賦能美好生活
城市夜空中,1000架無人機變換隊形,匯聚成多位奧運健兒的榮耀時刻,為人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光影秀”。
這一架架無人機的“起航地”,是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的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飛智控)。作為一家以無人機智能控制、集群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工業級無人機領軍企業,近年來,一飛智控著力“做深方向”,在無人機編隊產品研發上不斷突破創新。
“抓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十分關鍵。”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云說,為破解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的無人機編隊產品、使用場景等方面存在的難題,公司研發團隊不斷更新技術與管理手段,在去年11月發布了第三代無人機編隊機型。
在這家年輕的企業里,“85后”“90后”科研人員占到絕大多數。年輕的他們在技術創新之路上“屢建奇功”。
優化無人機編隊智能操控體系是技術攻關的難點之一。近兩年來,科研人員詳細梳理試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飛行安全性作為突破關鍵。
“我們在無人機控制方面增加了很多安全策略,比如規定在某些條件下觸發無人機自動返航、緩慢降落等,防止無人機飛丟或者‘迷路’;此外,我們還在機身上增加了傳感器,便于及時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運營的安全性、便捷性,進一步控制成本,對未來產品大規模應用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張云說。
為了保證創新動力源源不斷,企業將約40%的利潤都重新投入到了科研團隊建設和重要項目研發中。疫情期間,相關部門靠前服務、問需于企,幫助企業進行銀企對接,緩解了資金周轉的壓力,也讓科研團隊更加心無旁騖地將精力投入到主業之中。
隨著人們對無人機價值的認識逐步深入,一飛智控的應用受眾不斷增加。2021年,一飛智控成功完成近300場無人機表演,起降無人機超過16萬架次。
“今年上半年,我們的無人機產量近萬架、營收同比增長20%。無人機應用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我們的成長速度可能會更快。”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齊俊桐說。
“科技產品不再‘孤單’了。”齊俊桐感慨道,“幾年前,看到無人機的表演后觀眾會問‘這是什么機器’,而現在更多是問‘它還能做些什么’。人們不僅對智能技術為生活提供的便利更加理解,還愿意幫我們提出產品開發的新點子。這讓我深切感受到大家對智能科技的渴望以及對更高品質生活的期待與向往,也激勵著我們繼續向前。”
陸上馳騁,打造智慧場景
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封閉測試場10公里的環路行程中,自動駕駛車輛從容轉彎、避讓行人,應對起復雜交通場景仍然得心應手。
“一路暢行”背后,是車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等技術的相互賦能。
車內搭載了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能夠實時快速識別周圍環境;而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道路周邊也已加裝了邊緣計算、激光雷達等路側設備,幫助自動駕駛車輛開啟“上帝視角”。
“先導區以車路協同物理環境建設為基礎,以虛擬、封閉、開放三級測試服務平臺打造測試場景,通過標準規范與功能驗證支撐產業技術發展,以安全數據監管平臺作為應用服務保障,實現了區域的示范引領及生態優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數據智能網聯部部長張亞楠說。
汽車制造常常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汽車產業是集大成者的產業之一,各個領域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都會體現在汽車上。汽車技術的迭代發展不僅代表著、逐步滿足著人們對新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也引領著國內鋼鐵、橡膠塑料、化工、零部件等多種行業與銷售方式的轉型升級,為整個價值鏈體系高質量發展聚力賦能。”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說。
為了助力汽車產業數字化轉型,讓車輛變得“更智慧”一直是近年來行業研究創新的焦點。
在先導區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中心)集中攻堅,開發了一百余種車聯網應用場景,通過上線車路協同應用app,促進車聯網應用與基礎設施的深度關聯。此外,中汽中心還實現了智能網聯接駁車在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天津南站等區域常態化運營以及京東配送車在居民區的常態化配送運營,累計運營里程超過25000公里。
“很多過去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情景,現在已經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成為現實。”安鐵成說,一臺臺汽車不只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推進過程中大有可為。“先導區的‘先行先試’不僅有利于推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的建立、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也會在車路協同的城市應用推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末,天津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均突破9000家,獨角獸企業9家,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0家,市級雛鷹、瞪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分別達到4974家、378家、230家。目前,天津市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86家,在孵企業4300家;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06家,常駐企業和團隊6200個,科技型企業“底盤”不斷壯大。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息,科技創新的步伐不止。在津城的沃土上,株株新芽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涓涓細流也定能匯聚為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力量。(記者 劉惟真 天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