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理論節目這十年:以全新姿態和年輕視角奏響理論之歌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李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怡霖
跟隨“思想號大篷車”,行走在神州大地,一堂堂融入生活、洋溢著知識光輝的理論課堂在城市街道和田間地頭開啟。無論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抑或是國家建設的前沿趨勢,這些宏觀的理論都融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之中。大型電視理論節目《思想的田野》,是電視理論節目歷經多年發展,用全新形態為發展的中國作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在對理論實現電視化呈現的過程中,電視理論節目逐漸尋找到一條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創新表達的路徑。理論節目激活黨史教育、理論學習的創新傳播,在生動的節目表達中,建構了一塊精神與價值的高地,奏響了理論節目的時代之歌。
以小見大 講述新時代新氣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青年對中國的國情和社會發展更加關注。面向新時代,描摹祖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書寫生動感人的偉大實踐,理論節目在對理論的闡釋和傳播中不斷啟迪觀眾心靈。
理論節目在選題策劃的過程中以故事講述為核心,從老百姓關注的身邊小事入手,由現實生活破題,力圖建立觀眾熟悉的語境,深化觀眾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由中宣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出的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播出后,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好評。該節目通過搭建古今相通、情景交融的平臺,生動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中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準確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深刻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袖風范和為民情懷。
這幾年來,一檔容納了歷史文化和社會變化的點點滴滴,在行進中與觀眾展開親切對話的節目逐漸火遍大江南北。這檔“接地氣”的節目就是國家廣電總局出題策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3家衛視創作推出的大型電視理論節目《思想的田野》。
在“北京篇”中,歌手蔡國慶在大篷車上熱情分享了自己從小生活在北京的趣事,市民們也受邀登上大篷車一起暢聊北京的最新變化;“浙江篇”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帶領觀眾從死而復生的千年古銀杏樹、從大黃魚的叫聲中看到因踐行“兩山”理念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美麗鄉村;當大篷車到達湖南,“湖南篇”讓觀眾從農村面貌和農戶家庭的變化中真切看到精準扶貧的成效。
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的理論“接力賽”中,一幅幅山川美景盡在眼前,一個個細節故事傾情講述。理論節目扎根泥土,用豐盈的細節描繪了新時代的壯美氣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真正拉近了理論與日常的距離,讓“高大上”的理論變得更有“煙火氣”。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左)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暢談中國外交事業。資料圖片
青春氣息 給予青年奮進的力量
青年強則國家強,越來越多的理論節目開始關注青年群體,定位高品質的精神大餐,努力跟隨年輕人的腳步,聚焦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回答年輕人的困惑,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引導力和向心力,提升年輕人對創新理論的認同感。
在東方衛視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等推出的理論節目《這就是中國》中,一位大二的學生提出問題:“現在年輕人入黨的時候,到底在想什么?”節目主講人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細致的分析,他不僅道清過去和今天的時代變化,更點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這就是中國》從當下年輕人關心和喜歡的熱點議題切入討論,“中巴兩國為什么會成為‘鐵哥們’”等充滿趣味性的議題在主講人的仔細解讀下逐漸深化。在節目的現場,主講人和觀眾團團圍坐,形成了零距離的交流空間,不僅讓年輕觀眾提出的實際困惑得到了解答,更讓大家對復雜的理論有了直觀的認識。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走上行業一線,肩負起社會發展的重任,成為各行業的中流砥柱。理論節目通過青春洋溢的策劃、生動鮮活的表達,讓青年人講述自己的青春故事。中央組織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出的《黨課開講啦》系列節目,邀請青年插畫師李天植、奧運冠軍楊倩等人分享自己的經歷,挖掘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力量,感染更多青年人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用思想的光輝武裝自己。
《時間的答卷》讓黨史解讀耳目一新,節目分為“初心”“血肉”“公仆”“忠誠”“自強”“胸懷”“奮斗”“擔當”八個篇章,通過舞臺演繹及跨時空對話的方式,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立體的共產黨人形象。節目特別邀請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文藝工作者扮演英雄人物,在他們的表演中,觀眾重溫紅色故事,感受偉大精神。節目播出之后反響熱烈,“草原母親”都貴瑪、“時代楷模”拉齊尼、“紅色特工”盧緒章、“紅軍菩薩”龍思泉等英雄故事引發觀眾強烈情感共鳴,尤其讓青年觀眾在情景相融中,凝聚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時間的答卷》海報。資料圖片
《思想的田野·陜西篇》海報。資料圖片
爆款節目 讓理論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受眾需求和傳播方式相應發生變化,電視理論節目也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創作者試圖打破節目原有單向傳播的枯燥樣態,在創新求變中實現與觀眾的雙向互動。
在形式上,理論節目積極創新語態,通過選取觀眾喜聞樂見的手法和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讓理論的呈現更具表現力。于是觀眾發現,一幅畫作、一首歌曲中也能挖掘出感人的理論故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用“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結構方式,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美術作品中,遴選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節目充分把握住了新媒體的傳播趨勢,每集15分鐘的篇幅中綜合了嘉賓訪談、故事短片、作品展示等多元表現手法,讓觀眾在藝術之美和歷史細節的聯動中領略信仰的力量。
《中小治棒棒噠》采取了動漫的表現手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擬人化塑造為動漫形象“中小治”,生動活潑地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內涵和顯著優勢,讓理論節目走入廣大網民群體中。《血與火:新中國是這樣煉成的》同樣采取動漫化的手法,通過講解重要知識點,讓觀眾迅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節目把握嚴肅創新的態度,激蕩起青少年群體愛黨愛國的情懷,也為年輕化的黨史宣傳打開新起點。
在內容上,理論節目一方面充分設置懸念,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的熱切討論;另一方面,通過嘉賓一針見血的解讀,滿足了觀眾的思想需求,觀眾紛紛表示“講得透的理論節目能讓人學到不少,值得期待”。《社會主義“有點潮”》通過“烏托邦是座什么島”“《共產黨宣言》是一本什么書”“南湖的紅船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中國夢是個什么夢”等一連串的提問,串聯起社會主義的壯闊歷史。
在傳播上,理論節目持續發力,觀眾熱度持續升溫,多部優秀作品引發破圈傳播,成為現象級融媒體產品。《這就是中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等節目注重對優質內容的二次創作,形成大小屏聯動的傳播矩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系列節目的第十四季《人民就是江山》,推出12條“紅色物件”短視頻和兩場“尋訪紅色根脈博物館”新媒體直播,形成“節目未播、媒體先熱”的局面。
近年來,在國家廣電總局的大力推動下,省級電視臺已成為理論節目創作播出的重要力量。2021年開始,國家廣電總局實施理論傳播工程,進一步扶持引導理論節目創作,涌現出越來越多影響力大,覆蓋面廣的品牌節目,如《這就是中國》《長江黃河如此奔騰——解讀共和國70年》《中國正在說》《開卷有理》《自信中國說》《是這個理》等。這些節目邀請中央黨校、社科院以及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研究權威專家參與,共同打造節目品牌,在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年中產生較大影響。各省電視臺理論節目的多點播出,唱響了理論宣傳的電視“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