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兩江評 | 夏糧豐收基礎不斷夯實 助力 “中國飯碗”裝得更滿
又是一個豐收年。當前,中國夏收大幕已經拉開,各地積極搶收,確保顆粒歸倉。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日前表示,中國糧食生產保持總體穩定,有望繼續獲得好收成。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悠悠大事,吃飯為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對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保夏收就是保飯碗,保夏糧就是保安全。夏糧占全年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奪取夏糧豐收對全年糧食豐收、穩定物價、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搶農時、抓田管、促春耕,落實落細各項糧食穩產措施,春播工作進展順利,夏糧豐收基礎不斷夯實。廣袤田野,農機縱橫馳騁,農民辛勤耕耘,糧食生產形勢持續向好,為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強政策,增添農民種糧動力。今年以來,包括種子、農藥、化肥等在內的農業生產資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對國內糧食生產產生了一定影響。根據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統計的數據,氮肥和磷肥的漲幅超過了30%,鉀肥由于依賴進口比例較大,漲幅更是超過了70%,化肥價格上漲也給農民的種植成本帶來很大壓力。面對冬小麥晚播、農資價格上漲、國內疫情散發等因素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相繼出臺一系列“給力”政策,比如,中央財政在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的基礎上,近日再次下達100億元一次性農資補貼;今年,國家繼續在部分主產區實行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全面提高,凡此種種都在助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
穩面積,夯實糧食豐收基礎。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穩定糧食面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近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到今年底,我國將確保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十四五”期間,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下達中央補助資金近1096億元,繼續支持各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區各部門正全力以赴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強化科技支撐,為糧食豐收保駕護航。
提品質,實現農業現代高效。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實現眼前的糧食產量穩定,又要形成新的競爭力,注重可持續性,增強政策精準性。 “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盯著市場調結構、調品種,不斷釋放農業發展新動能。比如,農業農村部繼續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選取300多個重點縣,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今年一季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5%以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數量累計達到6.2萬個。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眼下,全球糧食面臨的困境持續引發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2021年,53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93億人面臨嚴重缺糧狀況,較2020年增加約4000萬。報告預測,2022年形勢或將進一步惡化,早已深陷糧食不安全狀況的地區尤其令人擔憂。糧農組織最新預測顯示,到2023年,俄烏沖突可能造成長期食物不足人數增加1880萬。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義更加凸顯。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樹立大食物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籌謀、協同發力,一定能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