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這件剛指示過的事,總書記又做了詳細了解
自然災害,伴隨著中國歷史的演進。如何應對災害,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現出人民領袖的情懷擔當。
此次四川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不久前發生的雅安地震受傷人員的救治和災區人民生產生活,詳細了解抗震救災進展情況,叮囑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繼續做好傷員救治,加強受災群眾心理疏導,做好遇難者善后處理及其家屬安撫工作,穩妥安置受災群眾,保障基本生活物資供應。
抗地震、戰洪水、斗冰雪、防瘟疫……中華民族經歷過很多磨難,飽經風霜而彌堅,屢遭挫折而愈勇,一次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震后,我一直牽掛著你們:安置好沒?能不能吃上一口熱飯?孩子有沒有學上?生病能不能治療?”2015年1月,在云南魯甸地震災區板房學校,詳細詢問的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災區人民的掛念。
“24萬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嗎?有沒有遺漏的?”
2016年7月,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紀念墻前,一個也不能遺漏的關切,是對每個生命的珍視。
每一次災害發生,總書記最牽掛的是人民。“要把搶救人員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雅安發生6.1級地震后,習近平總書記當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全力做好搶險救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正赴歐洲訪問途中,得知江蘇響水發生爆炸事故,強調“全力搶險救援,搜救被困人員”;在西藏考察期間,時刻關注河南特大暴雨災害……
“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鑄“劍盾”,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日益完善,防災減災的安全之盾愈發堅實。
“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千鈞重托,激勵著應急管理隊伍奮戰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在玉樹州機關,我給機關干部說了一段鼓勁的話。我說,大災之后肯定有大變化,有你們百折不撓的精神,有黨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國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將來肯定會有一個新的玉樹。”2021年全國兩會上,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談及往事。
災后恢復重建千頭萬緒,卻又關系千家萬戶。
“我一直牽掛著災區群眾,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來到這里,是要實地看一看災后恢復重建情況。”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冒雪來到臨汾市,專程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我很牽掛這個地方,10年了,這里的變化我也很欣慰。”2018年臨近春節,總書記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鎮的土地。
一個個新村點綴在青山綠水間,一條條蜿蜒的公路通向遠方,一座座廠房在工業園區拔地而起……在災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
此次考察,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做好恢復重建規劃,抓緊實施,幫助受災群眾盡早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災后恢復重建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一席話語重心長。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
“我講過‘木桶原理’,木桶有短板就裝不滿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裝不了水。我們既要善于補齊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形象的比喻,道出“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分量。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要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舍得花錢,舍得下功夫,寧肯十防九空,有些領域要做好應對百年一遇災害的準備。”2020年4月10日,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表示。
防災減災“如何防”“怎么減”,總書記有著深刻思考。
“‘禍幾始作,當杜其萌;疾證方形,當絕其根。’我們要發揮好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見微知著,抓早抓小,著力避免發生重大風險或危機。”這句話,談的是“防”的先手。
“要發揮好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根據職責分工承擔各自責任,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這句話,說的是“合”的聚力。
朝乾夕惕,憂患系心。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同志逢年過節都會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時時放心不下”,正是總書記從政經歷的真實寫照。
不久前的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擔當作為,求真務實,防止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發生。”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頭,把人民生命擺在首位,總書記與人民心連心。
統籌:崔士鑫
撰文:劉書文、邱超奕
策劃:杜尚澤、武衛政
編輯:衛然
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鞠鵬、謝環馳,視覺:賴向東、畢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