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旅順匈奴皮雕”傳人傳承千年“絕技”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皮雕藝術發展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據族譜記載,45歲的叢龍強是皮革雕塑第四代傳人。他小時候就很喜歡看爺爺叢培青做馬鞍,這是皮雕藝術對他最初的啟蒙。如今,他作為“旅順匈奴皮雕”非遺項目傳承人和勞模工匠,用“一刀一斧”傳承皮雕工藝,并讓千年皮雕綻放出時代魅力。
45歲的叢龍強說,清光緒年間,高祖叢風滋就在旅順當地從事馬具制作。上世紀80年代初,祖父叢培清創作的“雕花馬鞍”曾獲得內蒙古“那達慕大會”銀獎。受家族熏陶,他從小就會制作加工皮具,現在還會時時回想起幼時跟隨祖輩用酸奶鞣制牛皮的情景。可惜時代發展,很多古老工藝日漸冷落后繼乏人。從事大學工藝美術教育剛開始那些年,他努力想把家傳工藝傳授給學生,但發現這并不能挽救這項古老藝術瀕臨滅絕的境地。因為受眾面太窄,也因為高高在上不接地氣。
據悉,皮革雕刻藝術簡稱皮雕,至今約有1500年歷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皮雕是利用手工鞣制的植鞣牛皮,進行復雜雕刻繪制的藝術。皮雕作品美輪美奐,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實用價值。在過去,皮雕只是在馬具、盔甲等皮具上體現,很顯然如果不改良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需要。
轉機出現在2009年2月,央視一期電視紀錄片介紹當代“蘇繡”,節目中刺繡的箱包、文創品、工藝品讓他突然醍醐灌頂,困擾多年的問題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叢龍強經過反復實驗,大膽創新,把皮雕藝術用在旅游文創品、箱包、靴鞋、衣帽、裝飾品等方面,為皮雕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傳承需要新鮮血液,他在大連建立了多處非遺文化傳承教學基地。在旅順開發區實驗小學基地,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學校投資20余萬購買設備器材,設立了200多平方米的皮雕教室,他固定每周四義務給孩子們講授皮雕課程,已堅持5年。皮雕校本課培養了一大批喜愛皮雕工藝的孩子。
2019年“旅順匈奴皮雕”被列入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叢龍強成為代表性傳承人,也被評為“大連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20年,他為旅順近百個景點研發的“皮雕非遺紀念幣”系列產品被評為“大連禮物”,并被大連市政府推薦到遼寧省商務廳,最終獲得“遼寧禮物”稱號。2021年,他帶領學生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遼寧省選拔賽,皮雕工藝斬獲全省冠軍,3人進入前十名,現場制作的《雕花男鞋》被高價訂購。2022年他榮獲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和遼寧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叢龍強表示,一項技藝,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一個傳統,烙印著古老民族記憶。他將不遺余力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為腳下這片熱土貢獻畢生精力。(記者 葛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