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文化情懷丨“他關心的,都是敦煌當前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
“聽說你們那兒下雨啦?”
“是的,總書記,我們在做相關監測工作。”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同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熱情握手,并關切地詢問敦煌的近況。
敦煌的雨,為何讓總書記如此掛心?
此前一個多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考察,首站便來到敦煌莫高窟。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專家學者關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明互鑒的意見建議。在這次座談會上,樊錦詩向他匯報了一系列影響敦煌文物保護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負荷情況怎樣?”
“您說的自然災害影響有哪些?”
“近年敦煌下雨多了?”
……
座談會上,從游客數量到自然災害影響,總書記細致詢問。
這是4月18日拍攝的莫高窟窟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絲路重鎮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匯,孕育莫高窟的華光璀璨;赝鼗投κ⒅畷r,輝煌燦爛如星子。然而,這一璀璨文化明珠,時時面臨著起甲、空鼓、酥堿、脫落等一系列保護難題,對敦煌的文化傳承和研究造成影響。
這次考察中,總書記對敦煌當前的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文化傳承諄諄囑托,“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要“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樊錦詩感嘆:“他關心的,都是敦煌當前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
這是4月18日拍攝的莫高窟窟區。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日升月落,時光似水,近3年過去了。我們來到敦煌,從莫高窟九層樓出發,走不到10分鐘,來到敦煌研究院的實驗室中,看到滴定管、培養皿,還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科研設備靜靜運轉,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于宗仁正穿著白大褂,和同事們在精密的實驗儀器前進行操作、討論測試結果。
很少有人把這樣的場景和文物保護聯系起來,而這正是敦煌文化保護者的努力方向。
總書記對科技的強調,給于宗仁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斑@兩年,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多角度研究病害機理,初步認識了水、鹽、環境因素等對文物的作用機理。如今,研究院擁有了一支200余人、產學研一體的保護隊伍,人才涉及化學、地質、環境、生物等近20個領域!庇谧谌收f。
在參與敦煌數字化工作的“90后”員工熊業騰看來,敦煌最吸引他的,正是莫高窟的科技感。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挖掘,敦煌學研究已經向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發展。多種學科人才在這里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莫高窟壁畫是有溫度和肌理的!毙軜I騰感慨道,“總書記說,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博大精深,需要畢生精力才能見成效、出成果,總書記對敦煌文化的重視令我深受感染。這里有廣闊的舞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2021年金秋,北京。巍巍紫禁城,“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觀眾如織。
探索打開傳統文化的更多新方式,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瑤”,以動畫方式、人格化的內容講述古老的敦煌傳奇,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打開互聯網,中英文雙語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向全球共享著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影像。
5月18日,由武漢大學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萬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舉行。圖為參觀者在展出的復制洞窟里參觀。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敦煌文化屬于中國,但敦煌學是屬于世界的!倍鼗臀幕诳倳涥P懷下不斷發揚光大,總書記所期待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敦煌學研究的高地”,正在敦煌兒女的努力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全國兩會上,來自甘肅的全國人大代表熱情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到敦煌看看,總書記這樣回應。給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發去賀信,習近平總書記盛贊“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他談及古絲綢之路,將敦煌等古城稱為“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绷暯娇倳浀倪@一論斷,體現著他對敦煌文化的深情與深刻思考。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只有心懷自信的民族,才能在歷史潮流激蕩中屹立不倒,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不朽見證。
“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這是總書記的囑托,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倍鼗脱芯吭狐h委書記趙聲良說,為此,我們愿擇此一事、終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