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錄)一線丨從武漢到上海 抗疫“老將”們的守“滬”之戰
羅哲:堅守陣地,多線并進。 上海民盟 攝
中新網上海5月8日電 題:從武漢到上海 抗疫“老將”們的守“滬”之戰
作者 殷志敏 郭琪 許婧
“大上海保衛戰,是一場攻堅戰,我們必須打贏,也一定能夠打贏。”在上海,曾于2020年馳援武漢的一批醫護人員,如今也在大上海保衛戰中奮戰一線,同心守“滬”。
羅哲:堅守陣地,多線并進
“不是在線下看病,就是在線上會診。”聯系上羅哲的時候,他剛結束市級的線上會診,步履匆匆趕往下一個會場,區級和院級的會診即將開始。除了參與“疫”線會診,他同時還管理著醫院ICU里的80多位危重癥患者。
羅哲是民盟復旦大學委員會副主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也是2020年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隊長。作為抗疫“老將”,他雖然人在中山醫院大本營,但每天都要連線市老年醫學中心定點醫院、閔行與長寧新冠定點醫院、上海市市級定點醫院等前線“戰場”,參加多場線上專家會診,對疑難危重癥進行最優化治療方案。“現在絕大多數都不是新冠病毒所導致的重癥肺炎,而是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所以通過會診需要多學科協作,有效提高救治率。”
“現在疫情形勢漸漸好轉,我們也可以通勤了。”已經在醫院住了半個多月的羅哲感慨道。當下,上海正在持續加快社會面清零攻堅,落實落細社會面各項常態化防控舉措。“隨著社會面逐步清零,全面解封的那一天不會太遙遠。”
鄒建洲:保障血透治療,攻克重癥“堡壘”。 上海民盟 攝
鄒建洲:保障血透治療,攻克重癥“堡壘”
“那時候可以用‘焦頭爛額’來形容。”民盟復旦大學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血透室主任鄒建洲,自3月份上海疫情形勢出現變化以來,便進入高負荷的工作狀態中。“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晚期患者維持生命的重要治療方式,每周都要做2-3次,不能停。”作為上海規模最大的血透中心,在常態化防疫中,中山醫院不但要保證原有透析患者的治療需求,還要接收更多的患者。“我們不斷面對新的難題,然后去解決這些問題,精神上高度緊張。為了盡一切努力接收更多的病人,保障患者的血透治療,下班時間要到晚上12點,大多數同事都住在了醫院。”
“情況在一天天好轉。”四月初,鄒建洲又接到新任務——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赴上海工作組醫療專家組,到各定點醫院醫療巡查。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病人順利出院,重癥死亡人數也在一天天下降,當初緊張焦慮的情緒也慢慢平復下來。
巧合的是,幾天前,鄒建洲在巡查閔行體育館時,還遇到了當年同去援鄂的“戰友”屠國偉:“我們都覺得,與兩年前去武漢的時候相比,現在對病毒的認識更加全面,在忙碌中多了一份從容。相信這場大仗很快會取得勝利的!”
郭曉燕在工作中。 上海民盟 攝
郭曉燕:打好中西醫“組合拳”
4月26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郭曉燕,剛剛結束了在醫院的閉環工作,在家輪崗。下午4點接到緊急外派支援電話,迅速集結,5點多即與專家團隊一同“出征”支援新冠定點醫院——閔行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這里主要收治輕癥普通型和重癥的感染者,我們的救治工作以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為主,通過中西醫結合的診治,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郭曉燕表示,在武漢抗疫時,中醫藥治療的有效性已經被臨床證實,經過兩年多的經驗積累,目前在新冠定點醫院,中醫藥在救治工作中的參與率幾乎是100%。“對于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中藥可以起到預防作用,結合針灸、敷貼等中醫療法,先癥而治,阻斷病勢發展;重癥和危重癥基本都是具有較多基礎疾病的患者,我們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辯證論治、中藥綜合治療。”
除了日常救治工作,郭曉燕幾乎每天都會參與龍華總院專家中醫、西醫的線上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會議,定期參加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市級市、區定點醫院危重病例會診和討論,聆聽國醫大師嚴世蕓、張伯禮院士等專家的點評、指導,不斷學習提高對新冠肺炎中醫治療的認識。
金藝在工作中。 上海民盟 攝
金藝: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金藝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急診內科重癥監護室護士長。2020年,她作為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出征武漢,在雷神山醫院擔任護理工作,并在那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得到了團隊小伙伴們和全體上海盟員的祝福。
談起近期經歷,金藝用“好復雜”來形容。兩個月以來,她在醫院院區和各個方艙之間輾轉:“先是去新國際博覽中心,參與組建方艙,然后回到自己科室,重癥監護壓力很大,病人也增多,其間又參加曙光西院定點醫院的改建,目前在城市足跡館亞定點醫院。”她接著談道:“可能過幾天又要換地方了,陜西和福建的醫療隊都來支援了,我們正在跟他們進行交接工作,準備之后回到本職崗位,反正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唄。”
“有‘曙光’就有未來,我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早日關艙,回歸正常生活!”金藝說道。
田添和社區志愿者一起做“搬運工”,發放街道配送的保供物資。 上海民盟 攝
田添:守住“家門”直到最后一刻
“醫療是去存量,疾控是防增量,社區防控則是防變量。”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的盟員田添,2020年在武漢開發區支援社區防疫時的一席話,仍猶在耳。如今,面對上海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他再次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守住家門”貢獻自己的力量。
4月1日,田添所居住的小區進入封閉管理,他報名成為了第一批社區志愿者,并主動亮身份,用疾控人的專業助力疫情防控。他和同小區的一名護士“打配合”,積極協助醫護人員做好居民的核酸采樣工作,同時主動幫助不會做抗原檢測的老年居民,并逐步教會了小區內所有的老人。
雖然是“全陰”小區,但物資保供問題仍不容忽視。沒有核酸采樣的時候,田添就和社區志愿者一起做“搬運工”,發放街道配送的保供物資。他說:“基層疫情防控千頭萬緒,街道和居委的工作人員真的很辛苦,作為志愿者,我們能做的有限,但一定會協力守住家門,守到最后一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