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評丨緊扣民生關切 有效投資“穩中求進”
今年一季度,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中國主動作為,投資保持了平穩增長,為穩住經濟基本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面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風險和挑戰,繼續穩住我國的投資還應從哪些方面發力?又該如何保證把資金用在刀刃上,來積極有效地擴大投資?
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外貿。一季度中國經濟能夠穩中求進,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給我們接下來繼續穩投資、穩增長帶來了很多啟示。
要做好戰略謀劃,同時體現適度超前,這樣在關鍵時刻,投資才用得上勁兒。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也是關鍵之年。“十四五”規劃提出了102項重大工程,涵蓋了科技、交通、能源、水利、生態、教育、城鎮化等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連接著國家的需要、百姓的需求,體現著戰略謀劃。
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多。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這幾個月干下來,體現了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等3月份一些超預期因素出現的時候,再回頭看五年規劃的戰略謀劃,黨中央“適度超前”的要求,讓關鍵時刻,投資使得上勁。
聚焦重大項目、重點領域,把中國發展的潛力轉變成當前的推動力。像“武西高鐵”這樣的項目,不僅投資建設過程本身就形成需求,而且將來投入運營后,連接兩個城市群,穿過秦巴山區,對那里的鄉村振興會有很大推動。從統計局剛公布的一季度數據看,制造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都比較快,這些重點領域的投資,既有改造傳統產業的,也有支持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有保障糧食生產的,還有推動綠色發展的。比如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里,一季度僅5G基站就建了8.1萬個。通過及時投資建設,不斷地在把中國經濟的潛力給釋放出來,變成現實的經濟發展推動力。
緊盯人民群眾的關切,緊盯那些“急難愁盼”,在民生領域加強投資,來補短板、強弱項。一說到投資、重大項目,有些人會覺得就是鐵路公路機場水庫,離自己的生活有點遠。其實不然。一方面,這些重大項目都服務于我們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現在越來越多的重大投資,是直接投在我們身邊的生活里、民生關切里。比如今年一季度投的包括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公辦養老托育機構、幼兒園、殘疾人服務設施等等,涉及教育醫療、一老一小,這都在直接補民生短板,提升生活質量。
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上,要堅持“四兩撥千斤”,把民間投資這個“大頭”的作用發揮好。中央預算內投資今年以來力度加大,主要起引導帶動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事、急事。同時還要激發社會投資、民間投資。去年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是56.5%,這是大頭,是主力軍。
在一些重點領域,民間投資的作用更大。比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跟傳統的基礎設施比,這個領域的投資有三個特點:主體多元化,規模多樣化,運營市場化。比如國家投資帶動的“東數西算”工程,更多是大型互聯網企業、民間資本在投入。一個“東數西算”工程,預計“十四五”就能帶動3萬億元的投資。
總的來看,現在的投資,不是大水漫灌,不是政府單槍匹馬,而是在體現“有效投資”的“有效”上,在體現國家戰略謀劃和回應百姓民生關切上,全社會一起做更多的努力。把投資、消費、外貿的作用都發揮好,中國經濟就有條件迎難而上、行穩致遠。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