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武大靖:沒有經歷過“迎難而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牟昊琨)“沒有‘迎難而上’的人生,是不完美的。”4月13日下午,在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中國青年冬奧精神分享會”上,北京冬奧會金牌得主武大靖、高亭宇、韓聰,北京冬殘奧會金牌得主楊洪瓊、閆卓、陳建新,共同講述了奪冠背后的故事。他們的經歷中,有傷痛,有汗水,有拼搏,更有夢想。他們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再次詮釋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我國體育健兒不斷超越自我,生動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無論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賽場上的卓越表現,還是訓練場上的艱苦奮斗,中國運動員都完美展現出了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
以下是來自中國短道速滑隊運動員武大靖的講述。
大家好,我是中國短道速滑隊運動員武大靖。很高興今天參加由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中國青年冬奧精神會。4月8日,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冬奧精神作出了20個字的總結,即: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
當時看到這20個字,我就特別有感觸。特別是提到“迎難而上”,我認為,作為一名運動員,它無時無刻不體現在我們日常的訓練、比賽中,可以說這4個字早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能年輕朋友們會問我為什么要“迎難而上”?因為“迎難而上”是人生的一種磨練,它雖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可以給人極致的幸福感、滿足感、價值感。毛主席曾經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也想告訴年輕的朋友,沒有經歷過“迎難而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回首我的滑冰之路,我8歲時愛上滑冰,一開始我的母親并不支持我,擔心滑冰會影響學習。但有一次,我母親陪我在冰場滑冰,當她看到我為了練好一個動作摔倒了107跤,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時,母親被我感動了,她認為再也不應該用任何理由阻止我學習滑冰。能夠學習滑冰是我的夢想,但正式開始練習滑冰之后,我才知道想把一件事做得更好,光有興趣和熱愛是不夠的,拼搏和努力一樣也不能少。
記得北京冬奧會期間,不少媒體曾經報道過我的腳,說我是“20歲的年齡,50歲的腳”。的確,我有一雙丑腳。因為我的冰鞋特別硬,經常把腳磨出血,甚至腳踝骨硌出了洞。正因為我的腳承受了太多壓力和折磨,我才有了“20歲的人,50歲的腳”。但我認為我的腳成了這樣也是值得的,因為我的這雙丑腳就像一個縮影,它見證著我20多年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
我與中國青年報直播連線的時候,中青報一位記者說我這雙腳是我的勛章,我覺得這個比喻很貼切,我的腳就像戰士的傷疤一樣,能夠代表主人曾經的滄桑和歲月。它很丑,也很疼,但是因為它的存在,才體現了一名運動員“敢于爭先,敢攀高峰”的不易,這也是一種“迎難而上”。
今年,作為北京冬奧會中國代表團中唯一一個現役奧運冠軍,大家對我的期望很高,我對我自己的期望也很高。期望背后,很少有人知道過去4年我所面臨的傷病疼痛。去年5月,我右膝受傷;8月,腰傷復發、腰椎受傷,那時候我只能趴在床上,心里著急卻無法訓練,一度懷疑自己不能夠參加奧運會了,不過兩個月后我就重回了賽場。
去年10月,短道速滑世界杯分站賽,第一站北京站,對我來說能參加已是萬幸。連著三站的比賽,我卻沒有個人單項的冠軍,直到最后一站,在荷蘭,我終于拿到了本賽季500米的第一個冠軍。當時我特別激動和興奮,因為我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還是滑得最快的。
這屆北京冬奧會上,我和我的隊友在第一個比賽日,不負億萬國人期待,順利拿下中國代表團的首金,為中國隊打響了頭炮,實現了開門紅。我記得那天比賽一結束,我情緒很激動,哽咽著說:“解氣了、圓夢了”。為什么說解氣?因為這4年,對我來說面對的困難實在太多,每一次都有足夠的理由選擇放棄,甚至連家人朋友都勸我放棄,但我知道他們是心疼我,所以我選擇了堅持,最后還拿到了冠軍。我和中國短道速滑隊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對我們的期待,我也證明了我可以做得更好。
作為一名中國運動員,迎難而上、奮勇拼搏的最強大力量來自祖國,我們最強大的精神動力就是“祖國在心中、為國爭光”。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當代中國青年,都是建設祖國的一分子,每個人崗位不同、職責不同,為國家、為社會貢獻的力量不同,但是拳拳赤子心是相同的。
作為體育人,我們常說冠軍只有一個,但跳出體育場,我相信在各行各業都會誕生出無數個世界冠軍,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年輕的朋友們,最后我想引用一下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1月看望我們備戰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時說的一句話來勉勵大家,也用來勉勵我自己,“人生能有幾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