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活力續寫“山海情”
山海攜手,讓干沙灘變成金沙灘,人是關鍵因素。閩寧合作,引進外來人才是“輸血”,培養當地人才是“造血”
春暖花開,寧夏的廣闊農田一派繁忙景象。走進村民馬雅玲的溫棚,大片密植的芹菜郁郁蔥蔥。多年前,她和家人從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搬遷至銀川市閩寧鎮園藝村。2021年,她利用務工時學到的種植技術,承包了村里6個溫棚,年收入20多萬元。如今,閩寧對口幫扶協作已歷經20余年,從看著干、學著干到像馬雅玲一樣自己干,寧夏各族群眾正以滿滿信心書寫著“山海情”的續篇。
閩寧鎮的發展,是東西協作、對口幫扶成果的一個生動縮影。2021年2月,閩寧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通過務工就業、流轉土地等途徑,去年全鎮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比1997年增長近30倍。脫貧攻堅成績斐然,鄉村振興開啟新篇,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時至今日,跨越數千里的山海情誼,還在續寫新篇章,鼓舞著人們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
山海攜手,讓干沙灘變成金沙灘,人是關鍵因素。20多年前,閩寧鎮所在的這片土地還是“風吹黃沙揚,地里不長草”的干沙灘。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海固移民遷居來此,閩寧協作力度隨之提檔升級。福建先后派遣近200名掛職干部和2000名科技、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來此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動大批農業企業前來投資現代化種植養殖業。先進的農業生產理念在閩寧鎮落地生根,帶動全鎮從傳統小農生產逐步升級為集約化、高效化現代農業生產。電視劇《山海情》正是對這一閩寧協作成果的真實寫照。
閩寧合作,引進外來人才是“輸血”,培養當地人才是“造血”。推動發展,必須在招才引智育人上凝聚合力。原隆村村民路建花,以往靠去外省打零工養家,后來到鎮上的農旅景區務工,因勤懇敬業被提拔為副總經理,不僅每月有5000多元工資,還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如今,她自主創業,辦起農旅體驗餐廳,日子過得更紅火。在閩寧鎮,這樣的故事有很多。當地引進40余家優質企業落戶,推進萬畝釀酒葡萄基地、電商一條街、肉牛養殖園區、千畝設施農業基地等10余個產業項目投入運轉,不僅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成為播撒致富理念、培養人才的搖籃。事實證明,鄉村擁有施展才華、追求幸福的大舞臺。
激發鄉村振興的人才活力,必須向機制要動力。一方面,健全培養機制,提升人才本領。近年來,銀川創新培訓形式,打造以農業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依托的現代農民培訓基地,設置優質糧食、設施蔬菜、農產品市場營銷等課程,致力于為鄉村發展培養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創新幫扶機制,對接發展需求。為解決融資難問題,寧夏建立了以小額貸款、互助資金、互助擔保等為內容的金融產品體系。福寧村村民馬生龍就在鄉村互助資金幫扶下,通過養羊走上致富路。面向未來,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以機制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就能不斷筑牢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和產業基石。
從無到有、從窮到富,閩寧鎮的巨變是一個個人、一雙雙手實打實地干出來的。如今,人們繼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奮進姿態,在新征程上謀振興、創佳績。山海起新潮,閩寧鎮的群眾誓言“再加把勁,好好干一場”,以實干奮斗奏響閩寧協作新樂章,點亮未來的幸福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