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看農桑丨“大食物觀”托起“舌尖幸福”
香噴噴的紅燒魚、酥肉、丸子,清脆爽口的蔬菜,新鮮美味的果汁……豐富的餐桌映射著美好的生活。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糧食供給是基礎。
過去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諸多挑戰,而當前烏克蘭局勢又對此產生了很大影響。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俄烏危機沖擊了全球糧食貿易并削減了收成預期。如果僵局持續,全球糧食價格可能在目前創紀錄的水平上再激增20%。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有著更深的體會。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達到1.3657萬億斤的歷史新高,糧食安全保障處于歷史最好的時期。
△2022年3月7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春耕生產全面鋪開,村民正在育秧。
“2021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474公斤。今年達到483公斤,比去年增加了9公斤。所以,在這個總量的保障下,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中國人民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而且飯碗能夠越端越穩,也吃得越來越好。”今年全國兩會上,農業農村部負責人介紹說。
今年,為保夏糧豐收,我國提高了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同時把三大谷物的種植收入保險和完全成本保險擴大到了全國主產省的820多個主產縣,還將對種糧農民實行農資補貼。這些舉措增強了主產區抓糧的內在動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結構的需求逐漸多元化。美好生活不僅體現在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美。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329萬頭,全年豬肉產量5296萬噸、比上年增長28.8%,基本達到歷史正常年份水平。同時,牛羊肉產量比上年增長4.1%,牛奶產量增長7.1%,水產品產量增長2%以上。柑橘等水果大量上市,蘋果、梨等水果庫存充裕,水果市場總量足、品種多,價格較為穩定。
△2022年1月21日,廣州南沙區魚窩頭細瀝村的農田上種植了大量年橘盆栽,枝頭上掛滿了果實,正在現場出售中。
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為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蔬菜等產品供銷和價格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搞好調劑調運,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確保產區產得出、運得走,銷區調得進、供得上;
抓好“南菜北運”基地和北方設施蔬菜產區蔬菜生產,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大中城市周邊適當發展速生葉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擴大市場供應量;
穩定生豬、家禽和牛羊生產,指導養殖場戶及時出欄。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保障肉蛋奶自給有余,蔬菜水果儲備充足,百姓“菜籃子”拎得穩穩的。
我國幅員遼闊,為農業生產多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各地依據自身特色,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打造產品特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按照鄉村振興和“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云南省提出,將重點發展三七、重樓、天麻等道地中藥材仿野生種植,以及松茸、干巴菌等野生菌人工促繁和羊肚菌、松露等食用菌的仿野生種植業;
重慶市渝北區推進重點蔬菜保供基地,17萬畝柑橘、李子、梨等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同時充分利用水庫資源,發展1.6萬畝水庫生態漁業;
△2022年3月1日,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黃海之濱,漁民在捕蛤蜊。
山東省濱州市濱海鎮坐擁38.84公里海岸線,地處北緯38度附近,終年溫差大,海水鹽度高,海鹽微量元素等自然資源豐富,2020年魚、蝦、蟹、貝等海產品產值3.4億元;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的嘉塘草原,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畜牧業是當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劃區輪牧、科學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為主的生態畜牧業,形成了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這正是“大食物觀”的內在要求。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人民對高品質生活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為樹立“大食物觀”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食物結構更加優化、食物供給更有保障,“大食物觀”托起百姓穩穩的“舌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