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的追求——從兩會看“中國夢”新征程
新華社記者 李云路 王文 李志暉 許曉青
今年的中國兩會被賦予特別的意義和使命。透過兩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14億中國人最深沉的追求,變得愈加清晰與光明。
正值春耕,三月的江淮大地,“新農人”在2100畝綠色生態園用無人機作業,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生產。
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乘組籌備著下一次“天宮課堂”。
在中國最高民主政治殿堂——人民大會堂,數千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商國是,讓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國家發展頂層設計。
這是春日里中國人繁忙的景象,也是專心致志謀發展、矢志復興向未來的中國新時代常態。
人民需求:偉大復興的原動力
昔日掛在陡峭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藤梯、今天直入云霄的鋼梯,來自四川省民政廳的全國政協委員益西達瓦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兩張“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照片。
“鄉親們都下來了吧?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習近平仔細端詳著照片問。益西達瓦回答,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發展起了旅游,日子越來越好。
這是6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的一幕。
這一情景也被曾經住在“懸崖村”的某色達體看到。兩年前,順著鋼梯,他從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懸崖村”搬到65公里外的安置小區。除了偶爾懷念山上的鳥鳴,已經習慣了城里生活的某色達體說:“有淋浴房、電磁爐和WiFi,不用每天爬梯子,人都長胖了。”
人民是實現復興的原動力。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十次出席全國兩會,“人民”在習近平兩會講話“詞云圖”上最為醒目。
“我經常到一些貧困地區去,到農村去,我總有一句話,想知道你們還需要些什么?”習近平說。
十年間,習近平53次參加團組審議討論。脫貧攻堅、教育公平、疫情防控、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糧食安全……總書記與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目的只有一個: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逾114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社會保障體系;糧食產量“十八連豐”;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
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政府工作報告開出的“民生禮包”分量十足。
兩會上,從“全國統一使用同一健康碼”“全面實行商品房現房銷售”,到“提高工薪階層稅收起征點”“優先減免農村60歲以上人群醫保繳費”……代表委員們將前期調研收獲的問題帶到會上充分討論。
已經制度化、常態化的“代表委員通道”和“部長通道”讓兩會更接地氣。日益活躍的網絡社交平臺,讓民眾的呼聲與訴求得到越來越直接的表達和關注。
習近平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事項、公眾利益進行廣泛交流討論,彰顯了國家政治決策的嚴肅、嚴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實踐。
外媒形象地比喻為以“中國式民主”助力破解“中國式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人間正道
“個大皮薄味甜,銷售多個國家。”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五四村黨總支書記孫國文非常得意他們村用大數據培育的一款番茄。
作為浙江第一個5G智慧出行未來鄉村示范點,五四村的“數字鄉村一張圖”提高了村務管理效率,打通了產供銷通路。去年村集體經濟營收733萬元,人均年收入5.5萬元。
在中國農村,孫國文被稱作致富“帶頭人”——帶領并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浙江是中國首個正在建設中的共同富裕示范區。
讓14億人——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一個不能掉隊”地邁向現代化,世所罕見、史所罕見。
在一個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家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將不斷壯大中產階層,更廣泛地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推行共同富裕將加強而不是削弱中國。”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員馬凱碩說。
在發展中求創新,以創新謀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路徑的突出特色。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必須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梳理習近平十年兩會關鍵詞,“發展”“創新”“改革”“高質量”“生態”位居前列,它們也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常青”詞。
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幾個特征,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中國氣派和世界情懷的現代化。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還長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這個過程堪稱奇跡。
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復興的征途從來就不平坦。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國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穩定發展。
兩會進一步傳遞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中國作出的“雙碳”承諾顯示了減碳雄心,但也絕不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宏觀經濟則保障經濟增速穩、就業穩和市場主體穩;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關注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降費政策信號,全國人大代表、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信心倍增,“經濟下行、疫情散發壓力下,這無疑給我們打了強心針,也為企業升級提供了機會。”
郝旭的工廠在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一開年就很忙。現代化加工車間內,土豆經過多個環節變成薯片、薯條等產品,銷往海內外。
“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更好地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率先控制疫情、復工復產、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
20世紀80年代,中共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成為中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標。
中共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一戰略安排,完整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民族復興之路清晰明確。
為世界謀和平的偉大復興
兩會期間,寓意“光明、勇敢、平等”的冬殘奧會火炬微火雖微,卻映照世界。北京冬奧匯聚起的團結合作之光,照亮人類前行之路。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延宕反復的背景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穩定性和正能量。
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繼續擴大高水平開放,中國推動世界互聯互通、可持續發展。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實施后,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將拉動亞太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復蘇。
中老鐵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中巴經濟走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設運營穩步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成員達到180個。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將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2020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未來,開放的中國還將繼續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
多國人士表示,兩會釋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機遇的誠意,為全球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中華文明崇尚“以和為貴”,致力“協和萬邦”,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從來沒有侵略的基因。中國倡議構建網絡空間、核安全、海洋、衛生健康等命運共同體,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中國走和平復興道路給予世界的答案。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開辟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約90年前,上海《東方雜志》以“新年的夢想”為主題征集了140余位社會各界人士對“未來中國”的憧憬。當時的文人章克標在征文中說,中國的未來,我簡直不敢有所夢想。
彼時的中國,國土淪喪、工農商業一片蕭條。今日之中國,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在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必由之路”精辟總結了新時代奮斗的重要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這五個“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的“成功密碼”,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為中國奮進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14億人奮力邁向復興的畫卷徐徐打開。兩會上熱議的話題,正成為新征程中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昭示著中國與世界更加光明的未來。(參與采寫記者:孫亮全、許舜達、吳光于、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