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國風”遇見“冬奧”,“華流”背后盡顯文化自信
盼望著、盼望著,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隨著賽事各項籌備工作陸續完成,一批批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標識物品備受網友喜愛和推崇,當“國風”遇見“冬奧”,于無聲處展示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內涵,傳遞著開放包容的中國文化精髓,一點一滴盡顯“華流”背后的文化自信。
在北京冬奧會那些藏不住的中國式浪漫細節里,抽象的滑道、冰雪運動形態與篆刻和漢字巧妙融合,靈動飄逸的冬奧會徽應運而出;國寶大熊貓和傳統紅燈籠稍作藝術化加工,栩栩如生的冬奧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現眼前;同心圓玉璧、西漢長信宮燈、青銅禮器等傳統元素分別被植入奧運獎牌、火種燈、火種臺的設計中,讓人嘆為觀止。而在奧運場館的設計上,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首鋼滑雪大跳臺則用傳統吉祥物“如意”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飄帶”元素,彰顯著體育建筑的動感。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奧運軍團的“國風”戰袍,在水墨山水畫的演繹下,一筆一劃盡顯中國浪漫。這些“國風”元素的出鏡,讓人不禁大呼,這就是中國人的奧運,是獨具中國味的盛會。
這并非“中國風”在奧運賽場的首次出圈。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就用短短的8分鐘時間,在傳統民樂“茉莉花”、中國功夫、國派京劇的演繹中,生動展現了“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的歷史性變革,耐人尋味、奪人眼球。回首2008年北京奧運,帶有“中國印”的會徽,刻有祥云圖案的奧運火炬,都用鮮明的中華文化色彩加以潤色。夸父逐日、敦煌飛天、活字印刷、太極拳、四大發明等傳統文化在鏗鏘有力的擊缶聲中,震撼上演,為國內外觀眾呈現了一場中華文化的視覺和聽覺盛宴,中華文化就這樣在一次次具像元素和靈動表演中得以詮釋和傳承。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韻,得以在世界舞臺上盛放,“漢服熱”“孔子學院”“漢語橋”等以中國文化為支撐的文化交流活動屢見不鮮。獨特的文化優勢和潛力巨大的文化市場,更是讓中國一度成為了國際文化產業中的熱詞。世界各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愈加高漲,中國文化的活力值、開放度和創造力不斷提升,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世界文化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而中華文化絢麗盛放的背后,必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實力的崛起,這種力量,是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如冬奧會導演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因為國家的發展、地位的提升,中國才有能力在這么近的時間內舉辦兩次奧運會”。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到今年冬奧會講述對新時代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期待和展望,從“我”到“我們”,從“講歷史”到“向未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在這種真實、立體和全面的展示中不斷深刻、不斷具體。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果說“國風”冬奧是世界感受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見證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的重要窗口,那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就是傳承這種文化、講述這種文化、傳遞這種文化的強勁力量,要講述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譜寫無愧于新時代的使命篇章。
中國風的奧運,從不會讓人失望。中國味的浪漫,總讓人流連忘返。讓我們以更加豐富、多樣和自信的面貌,傳承“國風”、展現“國風”、講述“國風”,于細微處彰顯“國風”精神和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