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歸處是吾鄉!《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九期今晚播出
為什么要保護古村落?
于小來說,人生多有相似,朝趕車流皆為匆匆人群,暮燈璀璨依舊身影忙碌;懷揣夢想在都市為生計辛苦,回首時光半生出走半生漂泊。周遭繁華,不知心之歸處;重返故土,只怕老屋不在、鄉音難舊。
于大來講,了解過去方能規劃未來,先祖何以在這方土地繁衍生息?他們建構房屋如何保持實用與美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家族為單元的古村落又蘊含怎樣的傳統文化精神?文字記載固然可助我們走進過往,但某些歷史空隙依然需要現存的“活化石”來補充說明。
古村落越來越少,以至于成為稀缺的文旅資源、現代社會的別樣風景。不少地方投入到保護開發古村落的隊伍中,但若對古村落文化認識了解、規劃設計不夠透徹,對之進行淺層次、急功近利式開發,強行加入很多不和諧的現代元素,對古村落本身也是種破壞。
是以,對古村落還需正確認識、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所幸,越來越多積極的例子涌現,比如江西的一個千年古縣——金溪。
撫州多才子,金溪出大儒。受理學浸染,依禮制而建,在贛撫平原的懷抱中,金溪是未被打破的儒家田園夢。
老屋緊湊小巧、一板一眼,房頂、水井、內飾都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即便是天井式房屋也依然講求坐北朝南……流俗和標新立異從來都不是儒家追求的本質,平直中正才是。
牌坊不再宏大、醒目,不以獨立建筑張揚存在,而與房屋合而為一,做成門樓;鮮有高規格戲臺,僅以空地作舞臺,重禮樂而輕民樂……簡約低調,貫穿于金溪古村落方方面面。
耕作之余讀經史子集、聽歷史演義,這是當地人以耕為本、重土重家的文人基因。無數儒士從青田中走來,最耀眼者當屬宋明“心學”的開山鼻祖陸九淵。同時,連商人們從事的最輝煌職業,也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刻書。金溪文化之盛景,體現于儒、耕、商的美好相遇。
金溪古村落的最大魅力,可用武漢大學王炎松教授的話來作答:“拜訪(金溪)這些遺落在鄉野的古村落古建筑,仿佛是與歷朝歷代的鄉賢貴族們相約見面,我的所遇所見,是那些被春草憐惜的舊日君子,他們滿腹經綸,他們精致得體,像星星一樣閃光。”
幸運的是,這些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且數量眾多。部分古民宅現在仍有人居住,幾百年的古井依然清澈甘甜,廟宇宗祠也仍舊發揮著各自功能……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為先、傳承為本、利用為要”的思路,金溪當地探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模式,如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內涵,充分培養村民對家鄉文化的自覺與自信,設身處地考慮村民權益愿望,合理保護、科學規劃,將遺產保護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等。
1月18日晚21:00黃金檔,《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九期,跟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的腳步,一起走進江西省金溪縣,看傳統古村落如何被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在新時代以文化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