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百年|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編者按: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
回望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深刻闡釋百年大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百年系列,與您一起深刻領會。
【釋義】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出自《管子·樞言》。結:關鍵。意思是恪守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
管子非常重視誠信,在《管子》一書中有大量篇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誠信。《管子·乘馬》說:“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強調士農工商都要講誠信,否則就無法立足于本行業。
春秋末期,老子首倡“信德”,孔子主張“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認為 “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進而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左傳》則指出“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把誠信作為治理國家、維系民心的根本保證。
【解讀】
習近平主席今年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時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復,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地區熱點問題頻發。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二十國集團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要負起應有責任,為了人類未來、人民福祉,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習主席引用古語“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傳達中國方案。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調“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誠信精神,作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軟實力,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宗教誠信”和“契約誠信”,而是一種“德性誠信”,是新時代人與人相處、國與國相處的道德基礎。
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是我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2013年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所謂“誠”,就是“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2013年10月3日,習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演講時,習主席引用了中巴兩國相通相似的經典語句:“巴基斯坦認為‘誠信比財富更有用’,中國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兩國傳統文化理念契合相通。”
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主席再次向世界宣誓:“中國人歷來講求‘一諾千金’。我們高度重視履行同各國達成的多邊和雙邊經貿協議,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建立有約束的國際協議履約執行機制……”
習近平主席上述重要講話引發國際社會熱烈反響,樹立了中國“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大國形象,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世界更美好未來指明方向。
誠信關乎一個國家國民的道德素質,更關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自古以來,誠信在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道德價值。大國要有大胸懷、大氣度、大格局。一個在國際交往合作中堅持正確義利觀、堅持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國家,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由衷尊重,才能扎實深入開展各領域國際合作。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