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作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永作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將繼續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歷史的長空,激蕩深遠的回響——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聯合國大會廳頃刻沸騰,掌聲、歌聲、歡呼聲交匯在一起,經久不息……
50載風云變幻,50載初心不改。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將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開始飄揚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50年來,中國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堅定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一邊,勇毅擔當、貢獻力量,同國際社會攜手并肩,推動歷史的車輪朝向光明未來滾滾向前。
堅守:捍衛聯合國憲章精神,致力和平發展事業
紐約曼哈頓東河之濱,聯合國總部大樓外,鮮艷的五星紅旗同藍色的聯合國會旗交相輝映,共同見證了50年來中國全面參與和支持聯合國事業的不凡歷程。
伊夫蒂哈爾·阿里,一位常駐聯合國前后近半個世紀的巴基斯坦媒體人,至今仍清楚記得50年前聯大決議通過時引發的“海嘯般的歡呼聲”。
1971年11月15日,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會后,中國代表團受到各國記者的“包圍”。新華社發
“正因為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聯合國的生態才得以發生重大改變。”在這位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記者看來,這讓聯合國安理會里有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觀察人士評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不僅是中國外交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聯合國歷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這是2019年4月8日在莫桑比克拍攝的馬普托大橋(無人機拍攝)。2018年11月,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馬普托大橋及連接線項目經多年建設正式通車,莫桑比克人多年夙愿終于實現。無論是從歷史維度還是使用壽命而言,馬普托大橋都可以被稱為“百年工程”。這座“夢想之橋”是莫桑比克總統口中的精品工程,更是民眾眼中的城市新名片。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創建于二戰余燼之上,聯合國以其憲章構筑起戰后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寄托著各國人民對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夢想:“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
2020年4月18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前排中)在“菌草技術:‘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質性貢獻”專題研討會上發言。菌草技術是來自中國福建省的一項技術。中國研究人員發現,一些草本植物可替代木頭用于培育菌類,這就是菌草。菌草可被用于生產多種食品、飼料、肥料以及生物質能源等,還可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這項技術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菌草已經扎根100多個國家,“一帶一路”沿線的不少發展中國家朋友稱它是來自中國的“扶貧草”,有人干脆稱之為“中國草”。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讓聯合國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切實增強,讓世界和平正義的力量空前壯大。自此,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才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
因公道正義而勝,為和平發展而來。
2021年5月7日,中國政府醫療專家組在老撾首都萬象考察一個新冠病毒采樣點,了解采樣流程、信息采集、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和環境消毒等情況。新華社發(中國政府醫療專家組供圖)
50年里,中國領導人多次走上聯合國舞臺。從“三個世界”劃分到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從建設和諧世界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歷史關頭,中國都以獨特的東方智慧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建設性方案。
50年來,中國同世界安危共擔,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注入穩定力量——
積極參與朝鮮半島核、伊朗核、阿富汗、緬甸、巴以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努力維護安理會權威和團結,支持聯合國依據授權開展斡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20多個國際軍控條約和機制……
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1998年,中國醫療隊隊長曹曉燕和當地醫生一起給眼疾患兒檢查。由河南省派出的中國第9批援埃塞醫療隊于1996年8月赴埃塞俄比亞工作,他們以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贏得了當地人民的贊譽。新華社記者 陳才林 攝
50年來,中國人民持續奮斗,譜寫立己達人、兼善天下的時代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著縮小世界貧困人口版圖,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創造自身發展奇跡的同時,中國也在影響和改變世界,讓更多發展中國家重拾信心,探尋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路徑。
2003年12月9日,中國赴利比里亞維和部隊運輸連官兵出發前面向國旗莊嚴宣誓。當日,中國赴利比里亞維和部隊首批60名官兵從北京首都機場啟程。中國政府決定向利比里亞派遣550人的維和部隊,從當日起分批前往任務地區。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從推動聯大通過農村減貧決議,到發布減貧案例選編,再到落實“100個減貧項目”等一系列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務實舉措,中國一步一個腳印,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50年來,中國積極致力于促進和保護人權,為了人人得享平等與尊嚴的愿景不懈努力——
深入參與多邊人權機制工作,明確提出“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理念,五次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推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等決議,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人權對話或磋商機制,致力于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交流與合作……
50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在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婦女、青年等領域工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全面發展進步……
“聯合國將永遠不再是以前那個樣子了。”1971年10月26日出版的《法蘭西晚報》在評論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這樣感慨,“這個新紀元將帶來什么事情還難以預料。”
這是2006年8月28日,在黎巴嫩納古拉村,中國維和部隊排爆官兵排除一枚未爆炸彈。2006年3月31日,由182人組成的中國維和工兵營開赴黎巴嫩,這是我國首次向中東地區派出維和部隊。新華社發(李春年攝)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
回望過去50年,作為歷史親歷者、記錄者的阿里說,中國帶給世界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友誼和繁榮”。
這是2019年11月25日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拍攝的中國維和工兵分隊清整油污土壤。此舉為下一步營地移交、更好造福當地民眾奠定了扎實基礎,對持續推進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和平重建有著重要意義。新華社發
“我們將繼續積極推動中國同聯合國合作邁向新臺階,為聯合國崇高事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作出莊嚴承諾,為世界帶來更多信心與力量。
求索:將自身發展置于全人類發展坐標系,促進各國共同繁榮
一株青草,能有怎樣的力量?
在遙遠的南太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來自中國的菌草家喻戶曉:既能用來種菇,又能用于改善生態,被當地農戶視為“神草”。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幫助國內西海固脫貧,到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一株株菌草,將中國同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目前,菌草已在包括巴新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圈粉”,幫助當地人民改善生活、走出貧困。
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
免于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是“聯合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發展中國家不僅在政治上應該互相支持,在經濟上也應該互相幫助”“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50年來,不論中國自身發展水平高低、處于何種發展階段,中國領導人始終放眼全球,倡導合作發展、共同發展,尤其是將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放在突出位置。
2020年9月2日,在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一個核酸檢測取樣點,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與當地工作人員合影。新華社發(專家組供圖)
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
從確立對外開放為基本國策,到主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廣交會,到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從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不斷“瘦身”,到自貿試驗區一再“擴圍”……“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背后,是中國主動擁抱世界的滿滿誠意。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2020年9月21日,工人在老撾烏多姆賽省孟雅縣的中老鐵路福格村隧道建設現場施工。中國中鐵八局承建的中老鐵路福格村隧道于2020年9月22日貫通。這是中老鐵路全線最后一條長隧道。福格村隧道全長8936米,是中老鐵路全線第四長隧道。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北起老中邊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撾首都萬象,全長400多公里。工程于2016年12月全面開工,計劃2021年12月建成通車。新華社發(潘龍柱攝)
當前,中國已成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三大貿易伙伴;“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共同發展,“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互促共進,中國正為世界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寶貴的合作契機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2020年12月15日,中國援巴布亞新幾內亞菌草旱稻項目專家組組長林應興(戴草帽者)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中國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術項目第9期培訓班上授課。新華社發
“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離世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臺上寫下這樣的悼文。
1987年11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向中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頒發了科學獎,以表彰他在培育高產雜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這是袁隆平在頒獎大會上。新華社記者 呂全成 攝
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的首選戰略措施。如今,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年增產稻谷可多養活數千萬人。
在中國對外合作交往中,“路”是個重要關鍵詞,仿佛一個隱喻,昭示中國與各國并肩同行。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克服重重困難援建的坦贊鐵路貫通東非和中南非,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如今,另一條“路”正在向未來延伸:“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已有141個國家和包括19個聯合國機構在內的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國越發展,對“聯合國人民”貢獻就越大。
2021年2月23日凌晨,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工作人員運輸中國援助埃及的首批新冠疫苗。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時間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疊加共振,全球經濟復蘇遲滯、結構失衡,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嚴峻挑戰。
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路在何方?
在國際發展事業面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各國聚焦發展、團結發展、共同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2021年6月16日,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亞村中國維和營舉行的授勛儀式上,接受檢閱的維和女兵進場前互相整理著裝。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授勛儀式16日上午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亞村的中國維和營舉行,410名官兵全部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勛章。新華社發(劉雄馬攝)
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認為,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將開拓發展新境界,一個更加普惠、平衡的全球發展圖景,將因中國增添強大動力。
洞見:著眼世界長遠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
至暗時刻,中國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用一個個“最”字踐行同國際社會共克時艱的決心,為更多國家點亮“隧道盡頭的光芒”——
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義行動,積極響應聯合國發起的全球人道主義應對計劃,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
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
已向全球提供超過15億劑新冠疫苗,成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有力推動建立全球免疫屏障……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歷史。挑戰與希望同在的時代,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我們應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怎樣的未來?
這是2021年7月28日拍攝的哈薩克斯坦圖爾古松水電站(無人機拍攝)。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三峽中水電)承建的哈薩克斯坦圖爾古松水電站日前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據介紹,圖爾古松水電站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圖爾古松河上,總裝機容量24.9兆瓦。項目于2017年開工建設,是該流域梯級規劃的第一座電站,也是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哈產能合作水電領域首個落地的重點項目。新華社發(奧斯潘諾夫攝)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主席給出的“中國答案”。
2015年紐約,2017年日內瓦,2020年、2021年北京,習近平主席或到訪聯合國機構,或通過視頻連線出席會議,多次在聯合國場合深入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路徑、布局,為世界發展進步指引航向。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雖遼遠,無不到者。
從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載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安理會決議、人權理事會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火炬漸次點亮,閃耀真理光芒。
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云南昆明開幕。這是開幕式上的云南民族特色演出。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在昆明召開,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10月14日,2000多公里外,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在北京啟幕,習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將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為全球交通發展貢獻力量。
一周之內,連續兩場聯合國全球性會議在中國舉行。“春城之約”“北京時刻”,折射出中國著眼長遠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步伐。
從提出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等原則,到推動達成《京都議定書》,從率先批準《巴黎協定》到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再到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應對氣候變化、構建萬物和諧的地球生命共同體,有中國承諾,更有中國擔當。
2021年10月14日,工作人員在柬埔寨金邊國際機場運輸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興新冠疫苗。新華社發(批隆攝)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亞當·圖澤表示,中國可能重新定義了人類未來的前景,“如果得到全面落實,中國的新承諾本身就能把氣溫的預期升幅降低0.2至0.3攝氏度”。
歷史航道中的世界巨輪,已駛到新的波濤洶涌的水域。國際社會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企盼更加強烈。
然而,冷戰思維、零和心態、強權政治不斷沖擊國際秩序,形形色色的“偽多邊主義”不時制造分裂、沖突,聯合國正經歷少有的復雜局面。
紛擾中,洞悉大勢;變局中,登高望遠。
這是2021年10月14日在北京拍攝的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現場。此次大會于10月14日至16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習近平主席的話擲地有聲,鮮明表達維護真正多邊主義的中國立場。
“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
這是一個怎樣奇妙的巧合——
1921—1971。50年,記錄了一個古老民族上下求索、涅槃新生,進而以愈加偉岸的身姿走向世界的堅實步伐;
1971—2021。50年,鐫刻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坐標系中發生深刻位移、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鏗鏘足跡。
2021年10月25日,中國將隆重紀念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我們有理由期盼,下一個50年,中國同聯合國的合作將繪就更加絢爛的華章!(記者劉華、王賓、許可、孫楠、王建剛、郝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