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為何頻頻用這句話勉勵他們?
【學習進行時】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在談到發展抗鹽堿作物時,他勉勵農技人員:“論文寫在大地上,你們這件事做得很好。”“論文寫在大地上”這7個字簡潔有力,近年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有何深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論文寫在大地上,你們這件事做得很好。”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在談到發展抗鹽堿作物時,他這樣勉勵農技人員。
在鹽堿地上發展現代農業,一直是一項國家級課題。黃河三角洲的土地鹽堿化問題曾十分嚴重,如今在許多科研人員扎根于土地的不懈努力下,這一地區已發生了可喜的綠色蛻變。
從科研理論走向中國實踐,“論文寫在大地上”,簡潔的7個字,鏗鏘有力,飽含習近平對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囑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勉勵各領域專家學者,強調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2016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2020年8月,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向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提了幾點希望,其中有一點就是強調要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
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專門提到了堅守太行山35年的“新愚公”李保國。在習近平心中,李保國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鮮活代表。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30多年與農民朝夕相處,埋頭耕耘、無私奉獻,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用科技力量打開了百姓脫貧致富之門,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甩掉了“窮帽子”。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南平市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扎根祖國大地,將科研成果真真正正應用于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應用于為老百姓謀幸福,應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是習近平強調“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深切用意。
一篇篇論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像一粒粒種子。讓種子在陽光的沐浴下,開花結果,需要每一代科研工作者撲下身來走進土地,用雙手感知土壤的溫度,用腳步丈量時代的厚度,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