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華夏歷史看洛陽 走進二里頭夏都博物館探源“最早的中國”
二里頭夏都博物館。(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7日訊 (記者 李杰)參加“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的記者,14日參訪了河南洛陽的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和遺址。二里頭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認定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它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興起、城市起源、都城建設、王宮制度等重大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引人注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據史書記載,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由于年代久遠,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夏朝只存在于文獻中。一些西方學者和疑古派甚至懷疑夏朝的存在。
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發現了二里頭遺址。經過60余年的考古發掘,幾代考古人的潛心探索,一個規劃有序、功能悉備、宮室翼翼、百工齊聚、禮樂初成的東亞大都,揭開了塵封的記憶。
二里頭遺址遺址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萬余件,發現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以及最早的官營作坊區、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等等。
作為探索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關鍵性遺址,二里頭遺址不僅是中國乃至東亞青銅時代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邑,以其為典型遺址的二里頭文化,也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故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展出彌足珍貴的夏代文物近2000件,其中一級文物112件,其基本陳列“華夏第一王都”,包含“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夏文化探索歷程和遺址60多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侯玉珂介紹,2020年2月以來,夏博投入資金近千萬,運用數字技術展示和解讀二里頭遺址、文化及相關文物。同年12月30日,夏博數字化展廳投入試運營,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全面復原展示以二里頭遺址為核心的二里頭文化整體面貌,為夏文化的展示傳播插上數字的翅膀,夏博也將繼續豐富展陳內容、創新展示形式,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完)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上有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加工精巧,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四千年卻無一松動脫落。(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
乳釘紋銅爵,酒禮器,是我國目前發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爵”。(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項鏈。(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豐富陶器。(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