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寫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駛”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寫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樊曦、葉昊鳴、周圓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以“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發展”為主題,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將在這里召開。
今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開局之年。秉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理念,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推動創新發展、促進綠色轉型、加強開放合作……作為經濟社會“先行官”,“可持續”正日益成為中國交通領域的發展標簽。
綠色先行,全力打造“低碳之路”
10月2日,天津港,一列滿載3200噸鐵礦石的“公轉鐵”“散改集”敞頂箱專列緩緩駛出,加速奔向寧夏惠農,這標志著天津港正式打通“西北礦石走廊”鐵路大通道。
“‘公轉鐵’不僅為企業節約了綜合運輸成本,更為可持續交通注入了‘綠色’活力,不僅能提高運輸效率,還能減少碳排放。”天津港遠航礦石碼頭公司市場營銷部經理袁滿介紹,通常情況下,鐵路單位貨物周轉量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量約為公路運輸的1/7和1/13。
優化運輸結構,是我國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的“重頭戲”。
數據顯示,交通運輸排放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約10%,公路運輸占其中近九成。“十三五”期間,我國全面開展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與2017年相比,2020年鐵路貨運增量8.63億噸、水路貨運增量9.38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3.7億噸。
這是我國交通運輸綠色轉型駛入“快車道”的一個縮影。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是一場硬仗。
硬仗當前,中國交通以行踐言,積極做全球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作為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戰略性任務,追求以最少資源投入、最小環境代價,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出行需要。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與2015年相比,2020年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7.5%。
——新能源裝備設施加快推廣應用,截至2020年底,我國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車新能源汽車數量分別達到46.6萬輛、13.2萬輛。
——交通運輸資源節約集約水平邁上新臺階,積極開展廢舊路面、瀝青、鋼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利用,高速公路路面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95%……
聯結城鄉,暢通經濟社會發展“大動脈”
一橋橫跨西東,圓了沿岸群眾多年“渡改橋”的夢想。歷經三年多的建設,位于皖浙兩省交界處的安徽歙縣新安江街口大橋近日通車。
“從新安江西岸的新門村到東岸,原本開車要繞行4個小時的盤山公路,現在只需要不到2分鐘。”施工單位中鐵十五局三公司項目負責人張勇恩說。
對村民來說,有了橋,產自新安江獨特小氣候的“三口柑橘”能賣上更好的價錢。風光旖旎、物產豐富的村莊也將迎來更多游客。
經濟社會發展,交通運輸先行。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一條條路,就像一把把打開山門的“金鑰匙”,打通鄉村振興“微循環”,帶動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鐵路路網縱橫延伸。到2020年底,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達14.6萬公里,覆蓋99%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其中高鐵運營里程約3.8萬公里,覆蓋近95%的百萬以上人口城市。
——公路路網四通八達。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1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6萬公里,20萬以上人口城市實現全覆蓋;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
——民航運輸提質增效。全國航路航線總里程達到23.7萬公里,頒證運輸機場數量達241個;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以上的地級行政區。
國慶長假期間,甘肅S36臨康廣高速公路項目建設者依然堅守施工一線。臨康廣高速公路全長約36公里,建成通車后,將結束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
“這條公路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工程,意義重大。”中鐵十六局集團臨康廣高速公路項目負責人楊萬烈說。
“我們要聚焦可持續交通與減貧脫貧,可持續交通與民生,可持續交通與綠色發展,可持續交通與互聯互通,可持續交通與區域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等方面,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說。
開放互通,共建奔向未來的“快車道”
9月28日10時許,伴隨一聲響亮的鳴笛,“上海號”中歐班列披掛著“新時代,共享未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醒目標語,駛離上海鐵路閔行貨運站,奔向德國漢堡。
這是上海首次開行中歐班列。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負責人表示,“上海號”班列每周定期開行,并將逐步增加開行頻次和線路,為中外企業提供新的物流選擇,成為中歐貿易的陸路運輸新通道。
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近年來,中國不斷構建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交通融合發展“快車道”。
10月10日,由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承建的中老鐵路萬象調度指揮中心正式啟用,標志著中老鐵路磨萬段正式進入動態檢測階段。列車即將在這條連接中國與老撾的“友誼之路”上飛馳,為兩國人員交往和貿易往來提供便利。
積極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通互聯互通,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軟聯通”。在中國與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交通互聯互通合作。
亞吉鐵路、蒙內鐵路、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建成通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扎實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4萬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0多個城市。
加快推動與周邊國家公路聯通,昆曼公路、昆明—河內—海防高速公路、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全線通車。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合作平臺,與19個國家簽署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在內的22項雙邊、多邊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
不斷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的背后,是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和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決心和信心。盡管全球經濟復蘇和疫情發展仍然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但中國與世界交融發展的大勢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