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這也是中國政府發布的首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在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即將召開之際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向世界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舉措和成效,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
白皮書顯示,中國在10個領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突出:
一、不斷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持續加大遷地保護力度,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生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水平顯著提高,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就地保護的有效補充,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
三、高度重視生物安全,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頒布實施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機制逐漸完善,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監管力度不斷增強,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續提高。
四、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服務功能逐步增強。
五、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注重以自然承載力為基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協同推進高水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六、不斷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制定相應的中長期規劃和行動計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七、組織開展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網絡,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科技研發力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八、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組織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等專項執法行動,持續加大涉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問題的打擊整治力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系統、物種和生物資源的行為。
九、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基本形成,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參與度全面提高。
十、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廣泛協商、凝聚共識,為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與國際社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趙英民指出,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
一是堅持尊重自然、保護優先。“構建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在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及其棲息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穩步實施天然林保護恢復等一大批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有效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野生動物種群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壓力得到緩解。”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減少生產生活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相結合,依托各地生態資源稟賦特點和傳統文化特色,不斷探索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的新路子;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地試點,推動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勢,激發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生動力。”
三是堅持制度先行、統籌推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持續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進行統一部署,制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指導國家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納入各地區、各領域的中長期規劃。”
四是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堅定支持生物多樣性多邊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切實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他相關條約義務。通過‘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以及其他雙多邊合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領域國際合作交流,為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貢獻中國力量和方案。”
(光明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