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總書記講黨史故事丨陜北“好江南”
編者按: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紅色圣地,緬懷革命英烈,講述紅色故事。讓我們重溫總書記講述的黨史故事,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2015年2月13日,農歷羊年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調研時同村民邊走邊聊。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陜西延安南泥灣稻田(2021年5月25日攝)。新華社發(祁小軍攝)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非生產人員的大量增加,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
在這種形勢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尖銳地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當然,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更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我們的回答是四個字——自己動手。”為此毛澤東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
位于延安城東南方向約45公里處的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由于連年戰亂,土匪肆虐,使方圓百里之地變成了人煙稀少的荒僻之所。
1941年春,迎著依然寒冷的北風,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王震率三五九旅戰士們肩挎鋼槍,手握镢頭,硬是在一片林海荊棘中開出了一條通向南泥灣的路,由綏德進駐南泥灣。
一到南泥灣,三五九旅就迅速掀起開荒生產熱潮。他們制訂了邊生產邊訓練的計劃,農忙時生產,農閑時練兵。王震提出“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的口號,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炊事員,一律參加生產勞動。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昔日荒草叢生、沼澤遍地的“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齊的窯洞,南泥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產(資料照片);下圖為:2020年8月25日拍攝的延安南泥灣景色(祁小軍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八路軍120師359旅戰士在延安西南的南泥灣墾區收獲的情景(資料圖片);下圖為2019年11月5日拍攝的陜西延安南泥灣稻田(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全黨同志要做到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
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學黨史、悟思想
辦實事、開新局
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監制:孫承斌、陳二厚
策劃:劉潔、鄭衛、蘭紅光、賴向東、王建華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
文字:郭強
編輯:李夢馨、雒圓、韓曉雨、劉金海、黃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