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擊引“地震”?“飯圈”就該立規矩!
整治“飯圈”亂象,中央網信辦再出重拳。
近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到,“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地落實有關工作要求,圍繞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互動評論等重點環節,深入整治“飯圈”亂象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來,“飯圈”亂象愈演愈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挑動對立、侮辱誹謗、造謠攻擊、惡意營銷等現象屢見不鮮,破壞清朗網絡生態,甚至違反法律法規。在“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之前,就接連發生“粉絲倒奶”和“粉絲在飛機滑行階段不聽勸阻闖艙追星”等事件,輿論為之嘩然。
對于非理性的“飯圈”文化,相關部門屢屢出手整治,但規范之路依然道阻且長。在“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的情形下,最近又有藝人粉絲“頂風作案”互撕謾罵,“飯圈”亂象整治之難,可見一斑。為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壓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切實突破重點難點問題,不斷鞏固和擴大專項行動成果,重拳出擊解決“飯圈”亂象問題。
“飯圈”亂象,侵蝕著眾多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三觀。追星本無錯,如果能與偶像一起變得更好,也不失為美談。但如今的“養成式”追星幾乎等同于瘋狂打榜投票、買代言、做數據,“集資”“氪金”逐漸成為常態,許多青少年深陷“偶像有我才能更好”的幻想,難以自拔。
今年5月,一項面向青少年開展的追星調查顯示,73.4%的受訪青少年稱粉絲團會道德綁架,強迫粉絲“氪金”;63%的受訪青少年反感粉絲團互相謾罵、攻擊;52.8%的受訪青少年每月用于追星的花費在100元以上;僅24.4%的受訪青少年從不在追星上花錢;僅20.7%的受訪青少年表示父母對此了解并支持。可以看出,“飯圈”的陰影已經籠罩了許多青少年。要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整治亂象迫在眉睫。另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統計,我國未成年網民參加粉絲應援的比例達到8%,其中初中生群體是主要參與者。粉絲群體呈現的低齡化趨勢,更急召著清朗之風吹過“飯圈”。
此次《通知》中將“嚴控未成年人參與”單列為一項,提出“嚴禁未成年人應援消費”“明確明星粉絲團、后援會等線上活動不得影響未成年人正常學習、休息”等,要求之細致、措辭之嚴厲、實踐性之強,展現了緊張有序為未成年人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環境的堅定意志與有力手段。
打蛇打七寸。“飯圈”亂象整治之難,除了在于粉絲的非理性情緒,更在于背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飯圈”常見的謾罵互撕、挑動對立、刷量控評、教唆過度消費甚至大額消費等不良行為和現象,源頭不僅有非理性的粉絲,還有心術不正的明星團隊、職業黑粉、惡意營銷號,以及渾水摸魚賺取流量的網絡平臺等。
換言之,如果只是在管理粉絲行為上整治亂象,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想不再陷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境地,必須從根源上加以杜絕。為此,《通知》發布了包括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嚴管明星經紀公司、嚴禁呈現互撕信息、不得誘導粉絲消費、嚴控未成年人參與、規范應援集資行為等十項舉措,針對“飯圈”亂象的諸多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范。
事實上,“飯圈”問題早已溢出娛樂的“小圈子”,是一道社會考題。治理“飯圈”亂象,需要加強社會合力。網信部門在長效整治和規范粉絲文化上繼續發力之外,網站平臺亦要自我約束,壓實責任,堅定落實清理整治的要求。學校、家庭、相關機構也要增強文化教育吸引力,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形成抵制不良文化影響的自覺與自律。惟其如此,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亂象叢生的“飯圈”蛻變為“范圈”,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