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按下構建新發展格局“快進鍵” 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重大任務,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面臨的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抓手,彰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是主動作為,是長期戰略。一方面,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日益增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另一方面,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更加凸顯,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是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決策的重要依據。以前,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對我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用好國內市場“大優勢”,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于經濟循環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為此,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著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讓內需更好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用好對外開放“強引擎”,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的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為此,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等。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依托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我國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
作者: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