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感受科技創(chuàng)新“她”力量: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遼寧省農(nóng)科院水稻所研究員鄭文靜(右)和團隊成員一起做水稻抗病性鑒定試驗(2019年7月5日攝)。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 每一位追夢的“她”,都是新時代最美的風景;每一份蓬勃生長的“她”力量,都是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實支撐。
近期,國家相關部門印發(fā)《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女性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
不少職業(yè)女性承擔著在家庭和生育等方面的現(xiàn)實壓力,如何撐起科技創(chuàng)新的“半邊天”?記者近日走近三位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感受她們堅守夢想的勇氣、追求事業(yè)和照顧家庭的柔韌,在灑脫和細膩中展現(xiàn)靚麗人生的風采。
自信、自強,瞄準目標往前沖!
盛夏正午,烈日炎炎。沈陽市渾南區(qū)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里,遼寧省農(nóng)科院水稻所研究員鄭文靜身穿白大褂,頭戴草帽,正帶領同事們查看水稻患稻瘟病的情況。
“像這樣的品種,對稻瘟病抗性太弱,我們必須加強抗病品種選育,為農(nóng)民提供最優(yōu)的品種。”鄭文靜深一腳淺一腳地蹚進農(nóng)戶的泥田,拿起一枝泛黃的稻葉跟同事討論著。三伏天在戶外連續(xù)工作一上午,鄭文靜笑著對記者說:“都習慣了,我們的抗性強著呢!”
鄭文靜和她的團隊,挖掘抗病基因、選育抗病品種,二十年如一日擔任水稻“醫(yī)生”和“保育員”。她和同事選育的水稻品種“遼星1號”,在遼寧省累計推廣2000萬畝以上,增加經(jīng)濟效益逾10億元。他們首次從北方粳稻中挖掘到抗稻瘟病基因,為我國粳稻抗病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不僅在田間地頭和生產(chǎn)一線,在高技術實驗室和基礎研究領域,女性的身影也很活躍。
國家成都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大樓內,中心創(chuàng)辦人王莉正帶領科研人員,對新藥進行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實驗。這項工作,把守著檢驗藥品的關口,事關用藥者的生命健康。
這位滿臉親和、梳著一頭干練短發(fā)的65歲女科學家,耐心地指導著新來的兩名女員工制作分析曲線圖。她鼓勵年輕人說:“咱們女性有時候有點感性,但遇到困難不怕,往前沖就是了!”
過去20年的白手起家,對王莉而言,就是“一直往前沖”的過程。1990年,王莉赴日本名古屋大學醫(yī)學部留學,獲得藥學博士學位后,她放棄高薪留日的機會,歸國投身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中心建設。王莉團隊也從最初3人,發(fā)展到1500人以上,其中女員工占比60%。
目前,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約45.8%,撐起了中國科技事業(yè)半邊天。
在成都醫(yī)藥界,常有人夸王莉“巾幗不讓須眉”。她總是笑著說,其實也沒有什么訣竅,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誰說女子不如男?”她說,新時代廣大女性自信、自立、自強,完全可以在各行各業(yè)闖出一片天!
既是科研“女漢子”,也是家里“半邊天”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0后”女“法師”曹麗娜,通過年復一年的潛心鉆研,持續(xù)升級為氫燃料電池“解毒”的技術,延長了電池使用壽命。
在曹麗娜從事研究的物理化學領域,女科研人員少不了跟“大塊頭”設備打交道,換部件、擰螺絲等活兒,很有挑戰(zhàn)性。但曹麗娜不打退堂鼓。“很多人擰螺絲會弄錯方向,想要擰松時卻不留神擰得更緊了,我就為設備上的螺絲制作了專門的指示標志。”她說,想辦法就會解難題。日復一日的枯燥實驗,曹麗娜和女同事們細致的觀察力、合理的規(guī)劃安排能力,以及頗具耐心的執(zhí)行力,總能發(fā)揮獨特作用。
工作中,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常被人戲稱“漢子”“超人”,但是回到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家庭生活,她們往往比男性料理更多的瑣事,挑起更重的擔子,用溫柔付出滋潤著家人的幸福。
最近一段時間,王莉90多歲的父親生病住院。她白天忙完實驗室,晚上還堅持到醫(yī)院給父親做按摩,陪父親聊天。“跟家人在一起,是我難得的放松時間,雖然忙碌,但家人的陪伴和鼓勵給予我非常多的力量。”王莉說。
鄭文靜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多年來,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患有腦血栓、糖尿病的父親,還學習醫(yī)學知識,現(xiàn)在已成了“半個大夫”,扎針、用藥,她都在行。前些年加班工作,她常把女兒帶在身邊,金燦燦的水稻填充了孩子許多童年記憶。
女性的付出和示范,默默影響著一家人。鄭文靜的女兒王依然從小乖巧懂事,受母親的影響,她對農(nóng)業(yè)科學產(chǎn)生興趣,幾年前以高分考入重點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yè),努力要做像媽媽一樣的人。
有了各方關愛,今后的人生更精彩
雖然女性的總人數(shù)在科研戰(zhàn)線占比不低,但隨著專業(yè)技術職稱職務層級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級減少,女性科技領軍人才相對匱乏。
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別為6%和5.3%。有關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專家學者中,女性占比僅為10%左右。
“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我們以往總能留意到男性科學家的成果多于女性,其實這并不完全說明女性就比較弱勢。客觀上,我們的確承擔很多來自生活的壓力。”曹麗娜說。
近期,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政策。從“國家人才計劃適當放寬女性申報人年齡限制”,到“對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適當放寬期限要求”,一系列硬核措施為女性科技人才成長進步、施展才華、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了更加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全社會的關愛,相信我們今后的道路會更精彩。”曹麗娜說,比如科研黃金期和女性的生育期是重合的,而人的精力有限,現(xiàn)在政策設立女性科研回歸基金、延長評聘考核期限、實行彈性工作制等,幫助女性不因孕哺期而中斷科研事業(yè),切實解決了后顧之憂。
王莉認為,新政策中關于加強女性后備科技人才培養(yǎng)、培養(yǎng)女學生的科學興趣等舉措,則能鼓勵更多女生走上科研道路,研究她們感興趣的事物,通過科學研究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愛美的心,每個女孩都有。”今年30歲出頭的曹麗娜說,但是美好的生活,離不開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這樣的付出,值得。”(記者:王炳坤、王瑩、鄒明仲、董小紅、劉夢琪、何曦悅、屈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