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城市家長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
“為什么很多城市家長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
投資兒童 下一個減貧議題
中國已經宣布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一些長期關注兒童福祉的人士建議,下一步加大對兒童的投資力度,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7月24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反貧困與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實在會上建議國家將“兒童貧困”作為重要扶貧議題。他說,2021年,我國開始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緩解相對貧困的轉變,緩解兒童相對貧困應是重中之重。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發展機會,有利于沖破貧困代際傳遞屏障。
李實介紹了他們的研究發現:兒童的多維貧困發生率高于成人,解決經濟貧困只能解決部分問題。當社會處于收入較低階段,兒童貧困更多表現在營養方面;隨著收入的提高,更多表現在教育、健康、醫療等方面。
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即“投資兒童 實現可持續繁榮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是與會者之一。根據他的長期研究,在生命早期投資1美元,可以得到十幾倍的回報,年齡越大投資回報率越低。這條“赫克曼曲線”,驗證了“投資兒童就是投資未來”的說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指出,關于兒童早期大腦發展的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國外,國內雖然也有“三歲看大”的說法,但是很多人在理念上沒有真正重視。
基于該基金會在兒童早期發展領域的探索,盧邁建議國家將兒童早期發展納入國家的鄉村振興規劃,具體而言,可在財政上設立支持脫貧地區0-3歲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專項,為最弱勢兒童提供入戶照護服務。設立支持脫貧地區村級學前教育發展專項,就近開設村級幼兒園。提高脫貧地區兒童營養健康保障,提供學校、幼兒園供餐服務等。他還建議財政部、國家衛健委、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協同研究兒童發展問題。
“我非常同意盧邁提出的把兒童發展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當中。”李實說,“如果農村的兒童發展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等到過了20年,這些人都是勞動力,肯定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問題。新的兒童貧困會產生將來社會的貧困,新的兒童發展的滯后對未來的發展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農村的投資不是簡單的物的投資,一定要投在人的身上,重點是兒童早期發展問題。大量研究都表明,兒童早期投資,收益率是最高的。為什么很多城市家長拼命在孩子身上投資?”
李實說,在此問題上,社會、家庭都承擔不同的義務,最重要的是,兒童發展需要很大的公共投入,不是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最好是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協調委員會來推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到過不少欠發達地區。在西部一個地方,他發現,一條主要服務3個村莊1000多人口的道路花了3000多萬元。他說,這樣大的投資肯定是需要的,國家這些年在脫貧攻堅中投資力度很大。
他同時指出,要以脫貧攻堅的力度和決心,借鑒精準扶貧中的創新方式,去解決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的問題。當資金投在基礎設施上,必須要支撐當地的經濟發展或者人的活動才有回報,而如果當地人口減少,很多投資就無法充分發揮效應。但對人的投資是跟著人走的,在任何地方都能發揮作用。
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在兒童發展領域的一些成績引起了討論。中國堅持“兒童優先”原則,顯著提升了兒童健康和教育水平。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快速提高到了85%以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指出,全球學前教育入園率為61.5%,中國經驗已經被其他國家借鑒和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誼指出,提高學前教育的入園率,是全球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的共同取向。“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來應提高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比,在財政性教育經費中,最少拿出10%投入到學前教育。
而對3歲以下兒童,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新增了一項指標——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到2025年,這一指標要由目前的1.8個提高到4.5個。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強調,將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指出,我國的入托率只有5.5%,但有托育需求的家庭占35%左右。當前需要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發揮中央財政投入引導作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托育服務。
她說,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入托率每提高10%,總和生育率就能提高0.08。國際經驗表明,對托育服務的投資能夠提高國民生育意愿。
對兒童的投資涉及營養、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趙昌文指出,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發展中國家早期更多是強調物質資本的投資。當短板逐漸補上,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一個社會要充滿活力,必須有流動性。“我特別關注的是縱向流動性,就是從底層向上的流動性,兒童的教育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社會縱向流動性的水平……中國過去這些年反貧困與兒童事業,如果說有什么經驗的話,這兩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6年,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云在云南省勐臘縣的原貧困村河邊村從事減貧試驗,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根據他的觀察,脫貧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屬于對“貧困的生產和再生產”高度敏感的領域,因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能僅僅盯著產業和收入。
李小云剛到河邊村時,發現村里的孩子光著腳,沒有受過學前教育,普通話也講得不好。當地小學校長告訴他,河邊村的孩子素質很差。他的貧困綜合治理實踐就包括對孩子的投資:在村里建了兒童活動中心,開展兒童早期教育并提供營養餐。幾年后,小學教師反映,河邊村的孩子素質是“最高的”。
“我們現在講共同富裕,大家比較關注的是收入分配。我個人認為,建設一個共同富裕的社會,應該首先從社會公共服務不均等的角度來入手。”李小云說,“我特別呼吁今天的鄉村振興計劃聚焦兒童早期發展的工作,這是關乎中華民族未來,關乎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大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7月2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