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4名公安隊伍優秀黨員代表共話“人民公安為人民”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護航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4名公安隊伍優秀黨員代表共話“人民公安為人民”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人民公安為人民”。和平年代,公安隊伍是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一支隊伍。他們以一脈真情暖一方人心,一腔忠誠保一方平安,一身正氣創一方文明。
來自公安隊伍的四位優秀黨員代表,23日參加了中宣部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宗旨”與現場記者交流。
寫好“人民至上”的時代答卷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漳州110’”,在福建漳州,這句話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長。
“漳州110”是人民群眾對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直屬大隊的簡稱。自1990年8月成立以來,這個代號守護了當地百姓30余年。
“漳州110”大隊長黃海強帶來了六代袖標,這是漳州老百姓“看得見的安全感”。他說:“30多年來,一代代‘漳州110’人都會佩戴袖標走街串巷,它是百姓的安全所系,是隊員的使命所系。隨著時代變遷,袖標顏色、大小、材質都各不相同,但它們見證了我們‘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每一個瞬間,激勵我們不忘初心、奮勇前行,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建隊初期,人手少、裝備差,“漳州110”人用一部電話搭建起打擊犯罪、服務群眾的橋梁。大到徒手奪刀、飛檐走壁救下輕生女孩,小到送迷路老人回家、為市民找回失竊的電動車、手機……哪里有群眾需要,哪里就有“漳州110”。
“人民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人民的滿意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黃海強說,這是“漳州110”的建隊初心,30多年來,技術在變,隊伍在變,但“人民至上”的內核不變。
探索未曾止步,創新永無止境。從建隊至今,“漳州110”先后進行了7次重大警務機制改革,始終把“快”作為極致的追求。
“對‘快’近乎苛刻的極致追求,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安全也更有保障。”黃海強說,為了出警節省35秒,我們選擇夜間值班“三不脫”,不脫衣、不脫褲、不脫襪,和衣而臥;為了再快50秒,我們出警時不走樓梯,從三樓值班室滑竿而下……
目前,“漳州110”5分鐘接處警限時到場率達91%,非違法犯罪的警情現場調處率達93%。打擊和挽損效能進一步提升,大部分盜搶犯罪都能做到快偵快破快挽損。
黃海強表示,面向新的征程,“漳州110”將加快構建適應新發展要求的現代警務機制,不斷為公安工作貢獻漳州基層實踐經驗,以實際行動書寫好“人民至上”的時代答卷。
“背抵黑暗、守護光明”
人命關天。偵查破案、保護人民是人民警察的職責。刑事技術警察的職責是偵查破案、捍衛正義、守護法治。一份科學的鑒定結論可以給執法辦案以堅固支撐,給百姓帶來公正,給社會帶來安寧。
有人用“背抵黑暗、守護光明”形容法醫的使命。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質量監督檢驗處處長、警務技術二級總監、主任法醫師田雪梅已經在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崗位上堅守了30年。
“法醫承載了太多的期待和重托,我們要還逝者以真相,要給生者以安慰。”她說,案件偵破,看到兇手得到法律制裁、受害者家屬得到慰藉,內心就感到欣慰,付出再多也值得。
從警30年來,田雪梅參與了3000多起案事件的偵辦和現場處置,勘驗了各式各樣的現場,艱苦的工作環境常人難以想象,危險和挑戰是家常便飯。
她記不清觸摸過多少具尸體,卻永遠記得剛工作時參與的一起女童被殺案的偵辦。凜冽寒風中,孩子一動不動的幼小身軀和睜大的眼睛,讓她常常問自己“還能為她們多做些什么”,“唯有盡快破案,讓真兇繩之以法,才是對受害者最大的告慰。”
“經過幾代刑事技術人不懈努力,現在我們的命案偵破率已經達到了國際最高水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田雪梅說,選擇法醫我無怨無悔,為了守護萬家平安,護航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我們愿意付諸一生。
“我的心沒退休”
參加未成年人幫教,給學生們上課,到社區調解糾紛,為新民警上課……筷子巷派出所轄區里,75歲的退休民警邱娥國忙得不亦樂乎。
邱娥國是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原副政委兼筷子巷派出所教導員,退休已有14年。
“我人退休了,但我的心沒退休。只有聯系群眾,才能把自己融入進去。”他說,當兵時學雷鋒,當警察時學雷鋒,退休了照樣可以學雷鋒。
1979年,33歲的邱娥國從部隊轉業,成為一名派出所民警。3年后,在制止流氓斗毆時,他被砍成重傷,是老百姓用門板把他抬到醫院搶救。“老百姓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他說,只要我們和老百姓心貼著心,就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從警27年,邱娥國秉承“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執法理念,給自己定了“一圖二訣三本四勤五心”的工作方法,“串百家門,認百家人,知百家情,辦百家事”。他把自己扎根在人民群眾中間,創新總結出一系列群眾工作金點子,在全國公安系統推廣,為基層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老邱”雖然退休了,但越來越多“小娥國”出現在街坊們身邊,日夜守護著老百姓的平安和幸福。
“楓橋經驗”是我們的“傳家寶”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上世紀60年代,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創造了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楓橋經驗”,成為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
“過去的滿意不等于現在的滿意,更不等于將來的滿意。”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兼楓橋派出所所長楊葉峰說,進入新時代,我們將堅持創人民滿意、保百姓平安,初心不變、本色不改,一任接著一任干。
疫情防控期間,楓橋派出所在轄區的疫情防控點組建戰時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崗,全體黨員民警不顧危險、沖鋒在前,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務。
“楓橋經驗”的核心就是群眾工作。楊葉峰介紹,這幾年,我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楓橋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創新實踐“123456”楓橋警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治理成效。其中包括,全面實施“破小案、辦小事、解小憂、幫小忙、惠小利”的為民服務“新五小”工程。
“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切實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能讓老百姓少跑一里路、少花一分錢,我們的工作就值了。”他說。
而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使“楓橋經驗”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楊葉峰說,“楓橋經驗”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將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服務好一方百姓,守護好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