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治理透視“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
【洞 察】
作者:蒲清平(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能否有效應對現代性風險帶來的各種挑戰,是檢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采取不同的治理理念、治理機制與治理方略,取得不一樣的治理效果。中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秉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運用系統科學的治理機制、采取德法并重的治理方略打贏了疫情防控攻堅戰。從疫情治理視角,解析“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有助于在中西對比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之治”高效能的保證
能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首先取決于治理主體的領導地位和領導能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完勝西方國家執政黨與國家脫嵌的領導體制。
政黨與國家脫嵌的領導體制是西方國家疫情防控低效能的主要原因。政黨分肥、惡性競爭的叢林法則,不利于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力量,導致疫情治理失靈。西方國家治理主體是政黨政治競爭的產物,形成的是政黨與國家脫嵌的領導體制,執政黨缺乏對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領導權,難以統一領導疫情防控工作。非理性政黨競爭經常導致政黨之間互相掣肘,為反對而反對,多黨制演變成了“否決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國會分裂、府院對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讓決策久拖不議、議而不決,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緊急法案拖延了兩周以上,導致疫情大暴發。加之政權更替頻繁,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及其團隊缺乏治國理政豐富經驗,使得他們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茫然失措、頻頻出錯,如美英領導人聲稱新冠肺炎疫情是“大號流感”,采取污名化“甩鍋”對策和“鴕鳥式”拖延政策。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疫情防控高效能的主要法寶,在疫情防控中體現出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通過憲法賦予的領導權,始終居于國家治理的核心領導地位,全面領導抗疫,明確抗疫的重點、次序、路徑、方法,確保疫情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疫情期間,黨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和統一調度,使疫情防控臨危不亂、措施得當、處理有力。中國共產黨有著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使得各級領導具備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成為疫情防控的“定心丸”“主心骨”“強心劑”。
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是“中國之治”高效力的保證
高效力的治理既取決于組織領導的“有形之力”,也取決于價值取向的“無形之力”。中國在疫情治理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與西方“資本至上”的治理理念形成鮮明對比,導致疫情防控的效力大相徑庭。
西方國家在疫情防控中遵循“資本至上”的治理理念,嚴重影響人民對抗疫政策的擁護和認可。西方執政黨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并不統一,資本利益、政黨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上。疫情初期不愿為窮人檢測病毒買單,提出“群體免疫”政策并相互“取經”,實為漠視弱勢群體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嚴重影響國內民眾對抗疫的理解和支持。為維護壟斷資本利益最大化,執政黨不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情況下按下“重啟鍵”,導致疫情死灰復燃。
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穩定了民心、匯聚了民意、贏得了人心。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在疫情防控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當生命安全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時,堅持以生命安全為先,果斷對千萬級人口特大城市“封城”,寧可城市停擺、經濟停滯也在所不惜。為了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價,無論貧富、老弱,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國家財政兜底,政府全部買單。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使全國上下一心、聚焦同一目標、聚集所有力量。
系統科學的治理機制是“中國之治”高效率的保證
治理機制是保證國家治理高效運行的核心。疫情防控中,中國的新型舉國體制與西方僵化的制度主義治理機制形成鮮明對比,產生了不同的抗疫效果。
近年來,西方國家強調“國家后退”,倡導“沒有政府的治理”,重視社會對公權力的約束,使得國家權力旁落,社會組織活躍。面對兇猛的疫情,“強社會、弱政府”的統籌力、協同力、組織力、動員力、執行力明顯不足,只能實施有限性治理,而非阻擊性治理,導致疫情治理效率低下。同時,西方僵化的制度主義治理機制帶來“路徑依賴”和“制度慣性”困境,導致疫情防控中的官僚化,因循慣例、缺乏權變,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疫情。
中國的新型舉國體制,能有效克服西方國家治理的軟弱、官僚和低效弊端。新型舉國體制在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遭遇重大挑戰與危機時,具有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等鮮明優勢。疫情防控中,黨中央統籌全國資源支援湖北、武漢,動員各級組織、各方人員形成戰疫合力,充分保障抗疫所需的醫療器械、防護物資、生活資料。中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強調問題導向和績效導向,聚焦問題全力以赴,圍繞績效嚴格考核,針對失職嚴肅追責,顯著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
德法并重的治理方略是“中國之治”好效果的保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疫情防控的方略層面,西方只重視程序正義的法治,而中國德法兼用,由此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抗疫效果。
西方國家的法治遵循“正當優先于善”“私權自治、公權受限”的原則,強調契約自由、程序優先,只管程序正義,不管實體正義。疫情初期,強調法律保護個人自由而不采取嚴格的限制性措施,不能把個人抽象權利的推崇轉化為對具體生命安全的保障。疫情嚴重后,對高度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民眾不能做好思想引導,難以將民眾的思想與行動統一到疫情防控上來,大批民眾拒絕佩戴口罩和居家隔離,引發病毒大面積傳播。
中國在抗疫中堅持德治和法治并重,以德治的“軟影響”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以法治的“硬手段”守住抗疫的底線。德治是國家治理的倫理文化底色,以德潤心、以德育人,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公平正義的內生動力。中國在抗疫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感召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強調遵守抗疫紀律,不外出、不串門、不聚會。法治以其規范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始終堅持依法防控,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立法,發布《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嚴懲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和傳播。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