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探秘全球規模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
新華社上海7月10日電(記者陳愛平)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10日迎來面向公眾的壓力測試。這座迄今為止全球建筑規模最大的天文館將于7月17日正式開館。記者10日跟隨3000余名觀眾入館,揭開上海天文館的神秘面紗!
——建筑之美
這一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全新的天文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地標坐落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占地面積約5.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8萬平方米。上海天文館涵蓋“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及“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以及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聞會客廳、望舒天文臺、羲和太陽塔與星空探索營,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
俯瞰上海天文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從空中俯瞰,整個天文館像一座表現時間流逝的大型天文儀器。主建筑以優美的螺旋形態構成“天體運行軌道”,獨具特色的圓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轉穹頂這三個圓形元素構成“三體”結構,共同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其中,圓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當太陽光穿過圓洞,會在地面形成光斑,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移動,光斑也將在地面上緩緩移動,起到像日晷一樣的作用。
球幕影院仿佛“懸浮”著。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這座場館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球幕影院的球體外直徑30米,如果把同樣位于臨港的滴水湖比作太陽,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縮小的地球。主建筑外的景觀區域還設計了3組螺旋形的綠化帶,從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并與外圍的“星空之境”公園自然銜接,充分體現了建筑與生態的有機融合。
——展示之新
上海天文館引入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生物識別等技術,精心設計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擬手段,構建沉浸式宇宙空間體驗環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天文館的300余件展品中,互動展品占比50%以上。
參觀者在體驗由投影裝置模擬的引力波。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家園”展區,3D打印高仿真立體模型、AR互動裝置等讓觀眾仿佛置身浩瀚宇宙。“宇宙”展區則嘗試運用藝術語言傳遞晦澀難懂的科學內涵。“征程”展區,云集嫦娥五號探測器、祝融號火星車、天和核心艙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讓你沉浸式感受中國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
館內展出的天和號核心艙等比例模型。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天文館內還有四大星空體驗裝置: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高級光學天象儀、科教型自適應光學太陽望遠鏡(EAST)以及雙焦點切換一米望遠鏡 (DOT)。
——館藏之特
上海天文館征集了總計約70件著名隕石及超過120件/套文物藏品,從質量來看,已達到國際一流收藏水準。影響世界科學發展的著名科學家如牛頓、開普勒、伽利略等的原版著作,以及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也在館內展出。
館藏的東烏珠穆沁旗隕石。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這其中,就有不少“天外來客”。例如,其中的長興隕石是上海地區有記錄的唯一一次目擊隕石,館藏的這塊重達21.4千克,隕石表面包裹一層黑色熔殼,并留有氣印和熔流紋。另一塊東烏珠穆沁旗隕石,切面可見漂亮的大顆粒金屬結核狀結構,局部可見角礫狀橄欖石晶體。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精美的《和諧大宇宙》星圖以及歐洲早期各種天球儀和望遠鏡、伽利略的第一臺折射望遠鏡高仿復制品等,也驚艷亮相。
上海天文館10日迎來面向社會公眾的壓力測試。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無預約不出行
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說,隨著上海天文館開館在即,由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構成的上海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逐步形成,通過科普教育為科技強國做出貢獻。
陽光透過圓洞天窗映照下來,吸引觀眾駐足。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館方將根據壓力測試階段的各方意見反饋,及時優化調整,完善各項細節。據了解,上海天文館7月18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7月19日(星期一)正常開放。觀眾從7月12日00:30起可通過上海天文館官方網站(www.sstm-sam.org.cn)或微信公眾號“上海天文館”購買7月18日起的參觀票和電影票,免票人群、優惠票價、交通餐飲、展項預約等其他服務信息,也可通過其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查詢。
“時值暑期出游旺季,預計場館將迎來學生和親子客群大客流,希望觀眾游客們‘無預約不出行’,上海天文館長長久久等候大家共赴‘星空之約’。”王蓮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