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長江情·綠色篇】風帆正勁大武漢
武漢居中獨厚,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從漢口開埠、張之洞督鄂,到新中國的工業基地,無不書寫著“華中重鎮”的輝煌。近年來,隨著武漢城市競爭力和城市能級的快速提升,肩負國家戰略使命的武漢定會在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等方面書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2020年4月12日,武漢市武昌蛇山上春意盎然,一列動車組從黃鶴樓旁邊經過。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昔日輝煌印記:華中重鎮
武漢是內地最大的交通樞紐,江漢交匯使得長江水系航道“內聯九省、外通海疆”,處于鐵路大動脈的東西南北之“中”,由于較好的通達性,武漢與全國各地有著廣泛的商業往來,成為實至名歸的華中重鎮。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湖廣總督張之洞首先在武漢興辦了軍工和民用的近代化工業,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聲名顯赫。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業都會,形成“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之勢,“東方芝加哥”名揚四海。武昌辛亥革命首義,全國各地紛起響應,一舉推翻了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武漢一度成為全國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在漢陽籌建的漢陽鐵廠。長江日報記者 陳卓 翻拍
清末和民國時期,武漢經濟位居亞洲前列。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的武漢,一批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武”字頭企業陸續建成。“武漢制造”大到船舶、橋梁,小到皮鞋、手表、螺釘等享譽全國,支撐著武漢經濟長期位居國內前四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極大地提升了武漢的經濟地位和城市實力。
明末清初的武漢三鎮全景。漢口成為“楚中第一繁盛”,享有“九省通衢”美譽。長江日報記者 陳卓 翻拍
乘風破浪再出發: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武漢鐵工廠(武漢洗衣機廠的前身)開始研制洗衣機,隨后,荷花洗衣機和長江音響、鶯歌彩電等武漢家電品牌一起叫響大江南北。隨著改革開放全面提速,大武漢的“汽車時代”到來,東風領銜的汽車產業逐漸成為“武漢制造”的旗手。
口岸是武漢對外開放的窗口,1991年,武漢港獲批一類水運口岸。1992年,武漢市被批準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1995年,天河機場被確定為國際機場。2012年,第一趟中歐班列在武漢鐵路中心站試運行,打通了通往歐洲的陸上通道。時至今日,武漢現已形成水陸空并舉、布局合理、指定口岸種類齊全、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口岸格局。
2018年,中歐(武漢)班列軍運會主題列車“兵兵號”從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發車,沿著“絲路”大通道,駛向德國漢堡。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2004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升為國家戰略,武漢加速從老工業基地向先進制造業基地轉型。2014年,武漢GDP首次進入萬億俱樂部。2016年,國家明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國家發改委復函,明確要求武漢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等為支撐,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武漢進入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前50強。2020年,抗疫保衛戰、防汛保衛戰、疫后復蘇保衛戰“三戰并舉”,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城市前十,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2021年4月4日夜,漢街人頭攢動,市民游客人流如潮,武漢的商業旅游快速恢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武漢將錨定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美好藍圖已繪就,乘風破浪再出發,“敢為天下先”的武漢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定會彰顯擔當、重拾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