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評 | 扎根地方沃土 發揮經典文藝作品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作用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劉三姐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婉秋的回信,引起了文藝界的廣泛反響。信中體現了總書記對經典文藝作品的贊揚、對民族文化發展事業的重視,也鼓勵著文藝工作者們繼續傳承、發展并創新好更多反映地方特色的各民族經典文藝作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過程中,校園美育是連接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橋梁。《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高校應從自身專業特色出發,發揮經典文藝作品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首先要以經典作品為示范完善教學內容。首先,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劉三姐》之所以深入人心并散發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根源在于這部電影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劇本創作源于民間傳說和壯族的歌圩文化,在生活場景水邊和茶園對歌,塑造了劉三姐生動的人物形象。歌謠的內容旨在幫助窮苦人反抗惡霸財主,站在當時人民的立場以聲傳情,在勞動現場用歌聲鼓舞人們團結一致同惡勢力斗爭。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場景拍攝,純粹生態的山水風光表現,勞動和愛情、反抗并存的感人敘事被全民喜愛。高校美育工作應以此為基準,教學同時重視理論研究,努力促進大眾化和民族化的文藝理論發展,為中國特色美育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堅持整體推進面向全民。為人民的精神文化服務,方能體現文藝作品的思想性。以地方文化為土壤,高等學校美育堅持面向“人人”,為所有專業的在校生擴寬眼界,創造都能夠接收美育的課程平臺。積極推進各類高校的美育課程建設和發展,尤其是藝術院校和高校的藝術專業,要以經典作品為例,鼓勵地方特色藝術作品的表現和發展,進行分類教學。《劉三姐》根植廣西壯族地區,被視為經典的少數民族電影。扎根地方文化沃土,每個地區都能弘揚和發展富含地方特色文化的經典藝術形式。例如武漢有著漢劇四百余年的發展史,擁有120余個民間戲曲社團,其漢劇演出活躍、交流頻繁并廣泛影響全國。與漢劇經典同名劇目《宇宙鋒》、《王昭君》、《鍘美案》等在京劇中也膾炙人口。可嘗試將此類藝術形式引入高校課程,為人才培養儲備力量。
再次,堅持藝術形式的創新。電影《劉三姐》起航于廣西這片歌謠的海洋,在劇本、演員和無數幕后創作者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劉三姐的經典銀幕形象。新時代的美育工作應繼往開來,既要向經典致敬,又要守正創新。除了電影,《劉三姐》還擁有彩調劇、歌劇、舞劇等其他藝術形式,不斷探尋現代化的演繹和創新表現路徑,在舞臺上持續以表演實踐來達到“與時俱進”。《白蛇傳》的經典民間愛情傳說在繪畫、電視劇、歌曲、相聲太平歌詞、各類舞臺劇、水景秀、電影、各類劇目(婺、川、評、越)和昆曲中,都曾被加以改編和表現,2021年5月下旬,繼京劇電影和動畫電影后,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舞美和特效相得益彰,粵劇與電影的結合對粵劇文化的推廣起到了打破圈層的積極作用。作品彰顯了創作者強大的審美和文化自信,影片取得了廣泛好評,且深受年輕人歡迎。扎根地方沃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勇于創新,在創新的探索下堅持內涵與美的追求并將其付諸于教學,是高校美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高校美育工作應順應人求知和愛美的天性與情感,致力于不斷構建、完善美育課程體系,致力于編撰符合當代審美的美育經典教材。并順應新文科的發展與改革,首先在藝術學領域將美育與之融合,善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教學實踐。充分發揮美育工作者的教育職能,為培養更多扎根地方文化、身系人民的藝術工作者努力耕耘。(作者:康霽宇,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徐征,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