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被干涉主義反噬的美國仍執迷不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地時間3日現身倫敦,參加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如外界預料,布林肯此行,毫不掩飾聯合盟友打壓中俄的意圖。這發生在拜登政府執政百天之際,也令美國外交戰略布局調整日漸清晰。
一方面,美國頻頻向歐洲傳統盟友示好,希望后者為其干涉和打壓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國自身也在加快進行全球戰略資源整合。就在不久前,布林肯明確點明了美國的轉向:從阿富汗抽身,集中力量對準中國。而隨著5月1日最后一批駐阿美軍開始撤出,轉場已經開始。
可以預見,美國干涉主義的演示場,將在太平洋重新鋪開。然而,一場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已讓美國飽嘗這一霸道行徑的反噬惡果,但它對此并未警醒。
在2020年美國大選前夕,美國知名智庫卡內基曾發表一份題為《讓美國外交政策更好地為中產階級服務》的報告,指出美國應當明確認識到,自己改變其他國家和社會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清楚地看到,美國20年前打著所謂“反恐”旗號走進阿富汗,準備樹立所謂的美式“民主樣板”。但經過20年的掙扎,所謂的“正義”早已露出真面目,不過是表面反恐、背后攪局。20年戰爭除了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阿富汗之外,美國自身也被長期對外干涉的惡果反噬。
美聯社為這場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算了一筆賬:2400多名美軍士兵喪生,四位總統不堪其擾,最終的戰爭成本總計達到2.26萬億美元。由此帶來的是美國經濟萎縮,社會分裂日漸嚴重,政治極化難以彌合,國力元氣大傷。
更嚴重的是,美式民主根基遭到廣泛質疑。在國外,阿富汗、伊拉克等“民主樣板”成了豆腐渣工程;在國內,美國政客將別國騷亂比作的“最美風景線”,1月竟在政治中心國會山驚奇上演,令“美式民主”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美國新政府上臺后,外界普遍關注它如何治理這個陷入分裂的大國。百天之后,答案浮出水面:反噬的懲罰還未結束,美國就已在轉往太平洋的路上,拉著盟友開始了新的干涉行為。
依舊是打著所謂“人權”“民主”“自由”的旗幟,美方不斷拋出“香港牌”“新疆牌”“臺灣牌”等,聯合盟友施壓中國。因為需要日本這個馬前卒,一貫以“環保衛士”自居的美國,居然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決定采取雙標、公然縱容。這不僅在美國自己的環境欠賬上又添上重重一筆,也讓世界看清:為了所謂地緣政治利益,美國政客是何等的自私與短視。
歷史是面鏡子。美國在中東經歷數十年掙扎,最終落得個灰頭土臉、泥潭深陷的下場。在亞洲,要想干涉中國這樣堅韌強大的國家,更是極度犯險之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近日警告說,與中國關系緊張是“美國最大的問題,世界最大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風險將波及全世界。美國決策者需要掂量掂量:倘若傾力與中國對抗,是否能承受起新一輪干涉主義的反噬惡果?(國際銳評評論員)
(編輯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