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人的"星辰大海":不再遙不可及
中新網蘭州4月30日電 (記者 丁思)“我們對航天事業多了一份敬畏感,也多了一份親近感,不再覺得遙不可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以下簡稱“航天510所”)載荷中心高級工程師孫迎萍已扎根該領域9年,她一邊向媒體介紹該團隊研制的產品,一邊訴說著一代代航天人夢想中的“星辰大海”。
4月29日,天和核心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邁出第三步,宣告中國開啟空間站任務的新時代。
在此次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任務中,由該所研制的主動電位控制子系統、機械臂操作臺、艙門快速檢漏儀、空間站綜合顯示單元、音頻單元、照明設備、空間站用電源產品等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航天員的“秘密武器”。
“80后”孫迎萍參與的是主動電位控制子系統產品的研發,她和團隊已“伴隨”該產品6個年頭了。“師傅總是說,對待產品要跟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這時候你就知道它有多重要。”她說,這個過程中有過小心翼翼,也有因諸多不可控因素而徹夜難眠,但正因航天事業的神圣性,更讓她敬畏和熱愛這份工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以來,按照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目前已圓滿完成前兩步任務目標。建造空間站是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自2010年立項以來,經過工程全體科研人員的頑強拼搏和奮斗,目前已進入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時期。
回溯中國近30年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一代代航天人都是苦過來的,有些苦,我們說不出來,航天人都有甘于寂寞、樂于奉獻、超越自我的品質。”航天510所高級工程師、型號指揮馬洪炯說,一代代航天人追逐夢想,勇于探索,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飛天征途上的“攔路虎”,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的技術難關,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
如今,“筑夢九天”依舊在持續。系列產品研發的背后,離不開航天人的無限智慧與力量。由航天510所自主研發的主動電位控制子系統,被喻為是航天員的“金鐘罩”,該系統是我國衛星主動電位控制技術的首次在軌應用,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
“與時俱進、技術自主可控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最重要秘訣。”航天510所信息與軟件中心高級工程師夏加高說,在航天載人初期,幾百行、幾千行的軟件代碼便能夠完成簡單的任務測試,“但如今軟件數據結構更加復雜,有時單個軟件代碼就接近10萬行,代碼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操作的技術人員也由此前的一兩人增加到龐大的團隊。”
高精尖的航天技術還讓航天員的此次太空家居照明有了“新體驗”,拉近了與空間的距離,讓天宮不再遙遠。
艙內照明可精確到工作、就餐、娛樂、睡眠等模式;照明區域也可細分為工作區、生活區、閱讀區、維修區等;這些設計都極大提升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在未來,“探索航天技術中人機交互界面和操作體驗”是航天510所33歲工程師邱新安努力的方向,他說,“航天事業和每位民眾是息息相關的,年輕一代的我們更要創新將新技術融入到產品研發與實際應用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