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大的愛好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愛好是什么?“他最愛讀書。”這是多位曾與總書記共事的朋友的回答。無論在條件艱苦的知青歲月,還是日理萬機的工作時光,習近平都擠時間讀書學習。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今天為您講述習近平和書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這個愛好伴隨著習近平從陜北農村插隊直到成為地方、中央領導人。
習近平愛讀書,給許多同事、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時吃飯也拿著書”
不滿16歲的習近平在黃土高坡上,開始了七年知青歲月。“愛看書”“好學”,是習近平留給陜北梁家河村老鄉們的印象。鄉親們記得,習近平“帶一箱子書下鄉”,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時吃飯也拿著書”。
那時的習近平白天出門時,懷里常揣著一本字典,晚上則在煤油燈微弱的燈光下,博覽群書。習近平的房東說,每天早上起來,習近平的臉、鼻孔都是黑的,眼眶是黑的,煤油燈的煙就把他的鼻孔熏黑了。
在當地知青圈里,習近平愛讀書是出了名的。曾與他一起到梁家河大隊插隊的戴明回憶,當年他們閑得無聊,肚子又餓,就經常一起商議到什么地方去蹭飯。大家說,“近平,走啊,咱們去梁家塌吃他們一頓!”但是,近平不去,就坐在那里看書,他說:“我就不去了,你們弄到吃的,給我帶回點來吧。”
“進了書店門,就看他兩眼直放光”
習近平不但喜歡看書,而且特別喜歡買書。
習近平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一次到壽寧縣下黨鄉調研。前一天晚上他吃完飯,到縣城溜達,轉著轉著就來到新華書店。
據當時地委辦公室主任李金賢講述,進了書店門,就看他兩眼直放光。他驚訝地說:“沒想到壽寧縣城書店里還有這么多好書啊!”
那時在福建省電視臺寧德記者站工作的邢常葆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了類似的故事。他們跟隨習近平出差的時候,經常忙到中午1點多,吃完飯2點多,下午3點接著開會。就這么一點時間習近平也不放過,要到新華書店轉一轉,偶爾買一兩本書。有時看到一本連北京都買不到的書,他就特別高興。
“扛了很多自己的書上去”
習近平不僅自己看書學習,推薦別人讀書,還經常組織領導干部讀書學習。
1989年,習近平把寧德地區所有縣委書記都集中到仙山牧場,參加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據時任寧德縣委書記陳修茂回憶,仙山牧場都是沙土路,有的路段拖拉機也難上去,只能坐一截拖拉機,再走一截土路。即便如此,習近平還是扛了很多自己的書上去。牧場上沒什么人,很安靜,也沒有電話干擾,他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安安靜靜地看了些書,學了幾篇文章和一些哲學知識。
2006年2月1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用筆名“哲欣”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題為《多讀書,修政德》的文章。他說,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以德。廣大黨員干部要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的重要途徑,成為凈化靈魂、培養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喜歡看縣志”
據多位老同事介紹,習近平喜歡看縣志。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調閱當地的縣志,說不看縣志就不了解這個縣的過去和現在,就難以深入認識縣情。
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習近平到古田縣調研,問當時的縣委書記蔡天初,能不能找一本《古田縣志》,他想讀一讀。蔡天初為他找來一本民國時期出版的縣志。第二天,習近平對蔡天初說:“古田縣志有3種版本,一本是民國的,一本是清乾隆年間的,一本是明朝萬歷年間的。”蔡天初當時就愣住了,自己在古田當縣委書記,都不知道這些。這個細節足以說明,習近平看書不只是看個大概,而是看得很深入。
習近平也常常研讀府志。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的陳增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在霞浦縣調研,他拿了一本《霞浦縣志》給習近平看。當天夜里,習近平忽然找到他說:“你幫我找一本福寧府的府志吧。”他當時就問:“習書記啊,咱們一天到晚跑來跑去這么辛苦,你還要熬夜看書,能吃得消嗎?”習近平說:“我們這樣看情況、聽匯報是不夠的,還要看歷史。一個縣的歷史最好的體現就是縣志,府志則更為全面,里面既寫正面人物,也寫反面人物,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發生過什么事,可以從中有所借鑒。”
在霞浦,習近平講起他在《福寧府志》上看到的內容,說霞浦這里有一片官井洋,是“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老百姓也稱“官井洋半年糧”,因為這里一直盛產大黃魚,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百姓在這一帶搞好養殖,等于把半年的糧食都解決了。習近平說:“這是我們閩東很重要的一個資源,既要把它保護好,也要把以養殖業為代表的海上經濟帶動開發起來,讓老百姓都富起來。”
“經常用典型事例深入淺出地和我們講道理”
習近平博覽群書,既能旁征博引,又能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福州任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有一次到永泰縣調研。當看到永泰縣城的主河流大樟溪時,他說:“這里景色很好。”接著對當地縣委書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你這個地方只能是因地制宜,做森林、竹子的文章。”
時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趙汝棋當時陪同習近平一起調研。趙汝棋后來接受采訪時感嘆,王羲之《蘭亭序》里面的句子,習近平都能信手拈來,可見他的文化底蘊之深厚。
時任寧德軍分區政委趙文法談到,習近平經常用典型事例深入淺出地和我們講道理。有個國家的人不穿鞋子,全是光腳的。其中一個人看到這個情況,就說這個地方一點市場沒有,因為當地人都不穿鞋子。另一個人卻說這個地方市場很大,他認為不穿鞋子并不等于不需要鞋子,而是因為他們不會穿鞋子,我可以教他們穿鞋子,那我帶的鞋子就有銷路了。習近平就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把事物中隱藏的積極因素挖掘出來。(資料來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之江新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