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大灣區|五邑僑鄉“賣子抗敵”里的家國情
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新會人鄭潮炯在抗日戰爭時期賣子抗敵救國的事跡,讓許多游客聽后流下了淚水。
國之不存,何以家為?
△鄭社心與向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捐贈先父鄭潮炯在抗日戰爭時期賣子救國的文物及史料。(圖中前排右二老人為鄭潮炯妻子鐘彩合)
鄭潮炯,1904 年生人,父親賣魚為生,家境貧寒。17 歲那年,他來到馬來西亞等地從事小販生意,日子過得緊緊湊湊。
△鄭潮炯舊照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鄭潮炯痛心不能御敵守家。1939 年,鄭潮炯的父親在廣東被日軍殺害。國仇、家恨激起了鄭潮炯的愛國熱情。他靠義賣瓜子,在東南亞各國奔走,為抗日籌款。
△ 1940 年鄭潮炯簽署的賣子契約書
1940 年,鄭潮炯和妻子決定將剛出生 40 天的男嬰賣給一位華僑商人作為養子,簽下賣子契約,換來 80 塊錢,并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抗日籌賑會。
茫茫南洋都留下他的愛國足跡,到 1942 年,在短短 5 年時間里,鄭潮炯跑遍了南洋戲院、茶樓、碼頭、車站等,規勸僑胞們為祖國抗日戰爭捐款,并把籌集的 18 萬義款全數交給以陳嘉庚先生為主席的 " 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
鄭潮炯 " 賣子救國 " 義舉,在當時轟動了整個南洋,也掀起了南洋華僑捐款救國的熱情。
二十五年后,父子相見,兒子見著父親第一句話是 " 你當年為什么要賣掉我 ",父親回答兒子: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哪有家。
" 我講了無數遍鄭潮炯的事跡,每次還是會忍不住眼眶濕潤。" 江門市博物館宣教文創部主任張一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國家危難之際,時代里的小小人物鄭潮炯闡釋了真正的家國情懷,向當代青年人展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
△ 1947 年中華駐新加坡總領事館頒發給鄭潮炯 " 義賣瓜子救濟祖國災民 " 的中西文證明書
張一知說,每年都會有大量從中國香港澳門、東南亞、北美來的孩子來博物館參觀,鄭潮炯展物前面總是孩子最多、參觀時間最長,讓他們從小懂得了真正的有國才有家。
現代快報記者 項鳳華 熊平平 侯天卉 蔡夢瑩 / 文 劉暢 趙杰 王曦 / 攝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