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安徽小崗村:改革創新基因的代際傳承
(中共百年華誕)探訪安徽小崗村:改革創新基因的代際傳承
中新社合肥4月5日電 題:探訪安徽小崗村:改革創新基因的代際傳承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初春的江淮大地,綠意盎然。近日,記者來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實地探訪這個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滄桑巨變。40多年前,這里的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簽下大包干“生死契約”,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如今,改革與創新的基因被新一代小崗人傳承,迎接著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走進小崗村,筆直的友誼大道兩側,民居鱗次櫛比、粉墻黛瓦,載著游客的觀光車穿梭在“當年農家”“大包干紀念館”等景點之間,沿街的農家樂、特產店、農村電商生意紅火……
“窮急著,餓怕了,我們究竟怎么能搞上一碗飯吃,怎么能不再出去要飯,只有冒著風險把地分到每家每戶。”回憶往昔,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以前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家家住的是破茅草屋,實行“大包干”以后,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戶戶還要建車庫。
今年,已近耄耋之年的嚴金昌,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多年前他就不再種田,而是“跨行”做起農家樂,每年有近2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他說:“小崗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沒有人才干什么事情都不行。現在我的三個孫輩大學畢業以后都回到小崗村,孫女嚴妹在小崗村旅游公司擔任解說員。”
“我大學學的就是播音主持專業,2019年畢業時有想過當老師,但我很戀家,所以就選擇回到了小崗村。”嚴妹認為,小崗村發展機會多,而且做這份工作,她非常自豪。因為每次給別人講解的時候,就是在宣傳自己的家鄉,她的爺爺和外公都是“大包干”帶頭人。
作為小崗村的新生代,嚴妹自小就感受到祖輩的不易,她理解的小崗精神就是敢想敢干。在工作中,她也在時刻挑戰自己,隨著小崗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慕名而來,為更好地宣傳小崗村,嚴妮每天堅持學習外語。她說,即使在平凡的崗位上,小崗精神也要好好傳承。
敢想敢干的還有“90后”新農人周地帥。他曾外出務工,見岳父流轉的600畝土地,平日里忙不過來,他便辭去工作返鄉種田。“和原來不同,如今種地全是機械化。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我都得會操作。”周地帥說,機械化使種田效率高了不少,成本也節省很多。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在鄉村振興的當下。未來他還將“轉戰”有機農業。
“改革是流淌在小崗人血液中的基因,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鄉村振興中,我們就要抓住創新,通過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同時創造性地工作,用一些小創新為突破,來破解難題、解決問題、推動發展惠及民生。”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小崗要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小崗村大力實施“三年大提升”行動計劃,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加快推進。五年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700元躍升至27600元,增幅達87.8%;村集體經濟收入從670萬元增長至1160萬元,增幅達73.1%。(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