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后"和"70后",湊成一對扶貧路上的"忘年交"
趙亞夫、葛劍鋒:扶貧路上“忘年交”
作者:《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01日 16版)
【特寫·故事】
2月25日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有一對“忘年交”同時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捧回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獎牌。
趙亞夫、葛劍鋒,一個生于1941年,一個生于1976年,相差35歲的他們如何在扶貧路上相遇?兩人是如何帶領陜西安塞、江西井岡山、湖北咸豐、貴州沿河等五省六村擺脫貧困的?故事,要從12年前說起。
從有機蔬菜到高架草莓,趙亞夫把“論文”寫在了葛劍鋒幫扶的善港村——
“40后”與“70后”的故事從翻土復耕開始
“你要是能讓你們村農田成片、溝渠連通,發展有機農業就還有希望。”說這話的人是趙亞夫,交談對象是葛劍鋒。
2009年,葛劍鋒回到家鄉善港村任村書記,面對全村2000多畝農田,他想換條路闖一闖。他關注上了趙亞夫帶領茅山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打算試著種植有機蔬菜。
但“門外漢”難進“行內門”。花了1年時間,葛劍鋒的有機農業也沒什么起色。“有機農業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農田連片、溝渠連通、周圍沒有工業。”回憶起第三次見面的場景,趙亞夫直言,“我當時不抱太大希望,但被葛劍鋒的執拗勁感動了,就讓他回去先整整土地。”
說干就干。一回村,葛劍鋒挽起褲腿下地下河,帶著全村干部清石塊通水渠修田埂,7天完成了25.6公里灌溉河渠的疏浚;10天完成了276畝拋荒地的翻土復耕;30天流轉土地2562畝。
“過了一個月,劍鋒就帶著善港村的航拍圖來了,非讓我去實地看看。”趙亞夫說。
“水稻田松軟度很好,可以種有機水稻!”“忘年交”的扶貧故事就這樣開始了,趙亞夫成了善港村現代農業發展首席顧問,葛劍鋒帶領善港村規模化種植無花果、栽種高架草莓、種植有機水稻,千余畝連片的土地很快成了知名的有機生態農業基地。
從點對點幫扶到整村幫扶,他們將目光投向其他省份偏遠山區——
“光我們富了不行,要幫大家共同致富”
“劍鋒,你說要在這里發展有機農業,我覺得行,但還是有很大困難。既然你說干,那我全力支持。”2018年4月,葛劍鋒邀請趙亞夫到貴州省沿河縣中界鎮高峰村考察調研,為高峰村做產業規劃。
高峰村原是國家級貧困村。葛劍鋒回憶,剛一進村,幫扶隊員傻眼了:牛糞遍地、垃圾亂倒、蚊蠅亂飛,村民世代缺水少地,看天吃飯。在高峰村的見聞,確定了他們從點對點升級為整村幫扶的工作思路。“光我們富了不行,要幫大家共同致富。”葛劍鋒與趙亞夫商定,善港村有的,高峰村一樣都不能缺,還要因地制宜發展更好的產業。
“一年多時間,趙亞夫為高峰村規劃的有機產業園、生態茶園、生態養殖基地全部落地建成,高峰村結出的草莓、葡萄、無花果和善港的一樣香甜可口,還為善港送去了高峰的千里茶香。”隨行的產業組隊員張興洪在《駐村日志》中寫道。葛劍鋒還在臘月里把自己房間的取暖器搬到了大棚,為的就是讓最先一批草莓試驗苗長好。
2019年年底,高峰村貧困發生率從34%下降至0,比預期提前1年完成脫貧。
像這樣的村,他們一共幫扶了6個。“村幫村,更精準。”葛劍鋒說。
把幫扶經驗帶上講臺,“孵化器”提升幫扶新高度——
“要讓更多人昂首闊步,奔向美好新生活”
去年金秋時節,貴州銅仁沿河縣土地坳鎮五四村村支書王貴和給葛劍鋒打電話說,自己種的有機水稻大獲豐收,賣了個好價錢。
2018年一次考察中,王貴和對葛劍鋒說:“我們村土壤好、水域好、水稻產量高,我想在村里搞塊試驗田,種植你們的有機水稻。”說罷,當場加上了葛劍鋒的微信。
回到張家港后,葛劍鋒立即向趙亞夫請教如何幫助五四村,“覺得可以先寄水稻種子,通過視頻教他們播種”。
為把經驗帶給更多貧困村,2018年5月,葛劍鋒創辦了善港農村干部學院,趙亞夫擔任名譽院長。他們給自己立下目標:不收額外經濟報酬,堅持為每期學員上一堂課,聽一次座談,交流一次經驗。
首批學員是來自貴州省沿河縣的45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年逾80的趙亞夫堅持每星期往返400公里給學員上課,風雨無阻;課余時,葛劍鋒常常被大家圍住,為一個個村把脈問診。
2018年9月,善港農村干部學院被國務院扶貧辦批準為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
“現場聆聽總書記講話,我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我們既是全面勝利的見證者,也是偉大實踐的參與者。”談及未來,兩人異口同聲:整村幫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讓更多人昂首闊步,奔向美好新生活!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陳之殷、周仕興、宋喜群、王冰雅、詹媛、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