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躍上新臺階,中國經濟交出極不平凡的答卷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2020年GDP總量首破100萬億元——
逆勢躍上新臺階,中國經濟交出極不平凡的答卷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董蓓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初步核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015986億元,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預計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經濟在極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重大工程項目基本完成,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這些成績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取得的,來之不易,成之唯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2020年,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高速鐵路營運總里程達到3.8萬公里。圖為乘坐動車到達江西南昌站的旅客有序出站(2020年5月5日攝)。新華社發(張學東攝)
畫出一條漂亮的“V”形反轉線,中國經濟躍上一個新臺階
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一條干凈漂亮的“V”形反轉線,出現在國家統計局1月18日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增長速度圖上,這背后是中國舉國上下與新冠肺炎疫情鏖戰并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日日夜夜,是中國激活經濟內生活力和韌性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成績單。
2020年3月下旬,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4月中旬,規模以上企業開工率超過了90%。二季度GDP增長3.2%,由負轉正。2020年全年經濟增長2.3%,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100萬億元大關,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寧吉喆指出。
按照目前測算的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4.7萬億美元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達17%左右。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這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寧吉喆告訴記者,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邁上10萬億元的臺階,2012年突破了50萬億元,2020年又突破100萬億元。20年內,經濟總量規模擴大至10倍,成就舉世矚目。這標志著我國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我國工農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這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光明日報記者 董蓓制圖
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全面小康勝利在望
2020年,三大攻堅戰取得重大突破,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第一批脫貧攻堅普查結果顯示,138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得到保障。
綠色發展的底色相當亮麗。污染防治效果顯著,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的比例達87%,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成效,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地方政府債務余額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
民生大于天。過去一年,民生保障政策有力有效,實際效果彰顯。突出表現在就業擴大、價格總體穩定、收入繼續增長。2020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5.6%,低于6%左右的預期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5%,低于3.5%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寧吉喆介紹,2020年一至四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增速分別為-3.9%、-1.3%、-0.6%、2.1%,逐季好轉,好于預期。居民轉移凈收入較快增長,帶動了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轉移凈收入反映了保底的政策,通過上調養老金、退休金標準,加大社會救濟、臨時救助,使得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全年增長了8.7%,其中居民人均養老金和離退休金增長了7.8%,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增長了18.7%,政策性生活補貼收入增長了12.7%。“六穩”“六保”落地顯效,保就業政策促進工資收入回升。通過強化穩崗就業、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增長4.3%,高于整個居民收入2.1%。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長2.8%。此外,市場主體帶動了經營凈收入由降轉升。稅費減免和金融支持政策,使得居民家庭經營狀況有所好轉。
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五年超過6000萬人,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障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障覆蓋近10億人。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增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加強。
高質量發展可圈可點,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帶來一些影響。但是,各地區各部門在穩就業保民生,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同時,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培育壯大新動能,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寧吉喆指出。
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快速發展。2020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重達到了24.9%,比上年提高;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的產量高位增長,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0萬家。創新的第一動力持續增強。
重大科技成果在過去一年持續涌現。“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載人潛水艇“奮斗號”下潛突破萬米。“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
產業結構轉型邁出新步伐。數據顯示,2020年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7.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8和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四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78%,為2013年以來的最高點。“放管服”改革成效繼續顯現,1-11月,日均新設企業2.2萬戶,日均凈增1.2萬戶。外貿外資增長好于預期,在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大幅萎縮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1.9%。
2020年,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持續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預計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高速鐵路營運總里程達到3.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5.5萬公里,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2億,均居世界第一。信息、商務、研發、營銷等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高于資本形成總額11.2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消費仍然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隨著我國經濟運行穩步恢復,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逐季回升。
“總的來看,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好于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應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寧吉喆強調,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總體上看,機遇仍然大于挑戰。要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