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凈人豐 富美東山
近日,東山島八尺門海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這是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展海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又一重要舉措。
位于東山縣內的八尺門渡槽,是一條1960年修筑的海堤。這條海堤成為連接東山島與大陸的橋梁,改變了千百年來島上居民只能“靠天過海”的艱苦生活。
然而,近年來由于海堤切斷自然水體、無序養殖等原因,八尺門海域水質不斷惡化、泥沙淤積。曾經改變島內居民生活的“致富堤”給生態帶來了負面影響。“正式全面啟動八尺門海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工程迫在眉睫、勢在必行,這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表示。
站在八尺門海堤上,東山縣杏陳鎮后林村黨總支副書記林洪生指著海堤西側海域對記者說:“你看現在海面多干凈,不久前這里可都是密密麻麻的網箱,隨處可見泡沫漂浮。上世紀90年代前后,網箱養殖在這里興起,最多的時候全村養殖戶達六七百戶。”
近年來,東山縣把生態建設作為“生命線”和“發展軸”,把“生態+”理念融入東山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決守護好海岸、海灣、海島、海灘、海水“五海”資源,下大力氣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整治。在海岸保護上,東山縣率先在全省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設高潮位內側200米限建區;推進下西坑規范化養殖試點,推進八尺門貫通工程、烏礁灣等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引導灣區養殖規范化、灣區保護制度化。3年來,全縣累計清退或遷移對面嶼、東門嶼、大坪嶼等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真正讓“無人島有人管、有人治”。
隨著海島生態工程的不斷推進,東山縣近年來也發生了巨變,不僅村容村貌提升,產業也得到了發展。在陳城鎮岐下村,有一處網紅景點——魚骨沙洲,它讓世代居住在岐下村、以海上養殖為生的當地百姓吃上了“生態旅游飯”。“漲潮時,魚骨沙洲被淹沒在茫茫大海中;退潮后,大海中間便會出現形似魚骨的沙灘。”岐下村文員陳曉勇告訴記者。魚骨沙洲的獨特風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僅2019年游客量就有8萬多人,營業收入410萬元。
此外,東山縣還打通了“生態+水產”“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4個通道,為產業提升“生態+”效益,使當地居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大家紛紛參與到民宿、漁家樂、特色水果種植中去。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4萬元,多年穩居漳州市第一。
“接下來,我們將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為發展注入綠色動能。同時,立足海洋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