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正義的偉大勝利 復興圖強的不朽豐碑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這場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是中國人民為了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國武裝侵略、保衛中國國家安全、維護東方與世界和平而進行的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志愿軍總部的具體指揮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和朝鮮人民的有力配合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勝利,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為奠定新中國的大國地位提供了堅實支撐,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銘記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建立的豐功偉績,凝聚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勝利的精神意志,也鐫刻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新興發展中大國立足世界的時代坐標。
擲地有聲、言出必行的中國聲音
1949年10月1日,中國實現了舊中國到新中國的時代躍升。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企圖通過政治上顛覆、經濟上封鎖、外交上孤立、軍事上包圍等霸權伎倆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對此,中國人民始終保持著高度警覺。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爆發內戰。兩天后,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武裝介入,并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加快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部署,侵略矛頭不僅對準朝鮮,也妄圖形成對新中國的多方向進攻態勢,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面對美國的侵略挑釁,6月28日,中國迅即作出強烈回應,指出杜魯門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是對于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這是中國政府為控制事態發展所發出的第一次警告,但美國政府毫不理睬。
1950年8月27日起,美侵朝空軍不斷出動飛機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殺傷中國人民,破壞中國的財產,嚴重侵犯中國領土領空。9月15日,侵朝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并迅速逼近三八線。中國政府多次發出嚴正警告,力求控制危機態勢。9月30日,周恩來宣示中方立場:“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政府卻將中國政府這一立場宣示判斷為“大部分是嚇唬人的”。
1950年10月初,美國侵略軍悍然越過三八線,并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 新華社發
1950年10月7日,侵朝美軍肆意突破戰爭紅線,大舉越過三八線北進,直逼中朝邊境線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嚴重威脅新中國安全。中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聲明警告,屢屢被美國方面無視,其根本原因不是情報判斷失誤,而是美國政府和美國軍隊從骨子里就看不起中國人,看不到“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這一點,直到美軍遭受“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被志愿軍打回到三八線,美國才有所醒悟。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使得西方國家再也無法低估新中國保衛國家安全的堅定決心,再也不會漠視新中國聲音所蘊含的行動內容。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的幾十年中,中國不怕鬼、不信邪、不向強權霸凌低頭屈服,樹立了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聲音在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離不開抗美援朝戰爭的浴血奠基。
“勿謂言之不預也”。中國人歷來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言必信、行必果,我們說話算數,絕不喊口號、說空話”。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紅線和底線。抗美援朝戰爭已經證明了,中國不會隨意劃設紅線和設置底線,但一旦劃定了就決不可觸碰,否則就一定會讓對手碰得頭破血流。70年前中國剛剛“站起來”的時候如此,70年后中國正在“強起來”的時候更是如此。
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中國膽魄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它難就難在新中國百廢待興,戰爭創傷亟待恢復,要和世界上頭號強國對抗,差距懸殊。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中國不足61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4倍。難就難在戰爭成敗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一發千鈞,在世界兩大陣營冷戰對峙格局下,參戰風險極大。難就難在黨內存在意見分歧,各有道理,一時不能統一。
面對美國的侵略行徑和戰爭威脅,是忍讓退縮、委曲求全還是奮起抗爭、出兵參戰?在毛澤東同志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旬反復討論,最終以“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的豪氣,“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的膽氣,“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和“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的勇氣,毅然下定決心,作出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的決策。
70年過去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決策時所展現出的戰略膽魄仍舊令人心潮激蕩。“應當參戰,必須參戰”,這種膽魄是建立在戰略研判基礎上的決死抗爭,是對形勢威脅準確判斷、戰爭發展前瞻洞察和方案行動反復權衡的結果。
和平與尊嚴是需要代價的,我們熱愛和平,但當侵略者把戰爭強加給我們的時候,必須奮起迎戰,以戰止戰。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在關系國家利益和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以來,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在重大決策中始終恪守的決心膽魄。每當身處逆境或受到巨大外部壓力時,這種決心膽魄便會迸發出來,瞬間凝聚意志,化作無敵的力量。
勠力同心、不勝不休的中國意志
志愿軍打響入朝作戰第一仗的次日,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要求各地廣泛深入地進行抗美援朝教育,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范圍興起。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志愿軍的英勇戰斗和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一度存在于部分群眾中的崇美、恐美、親美心理一掃而光。
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積極參軍,廣大適齡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大批志愿醫療隊、鐵路工程隊、民工擔架隊和鐵路員工、汽車司機等奔赴朝鮮戰場,全國各地都上演著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人們捐獻出節省的每一個銅板,拿出家中珍藏的物件,支援志愿軍改善裝備,捐獻飛機大炮成為那個時代的閃光印記;簽訂愛國公約的活動深入車間學校、田間地頭,“多打一粒糧食”、“多產一支棉紗”、“多造一個零件”成為人民群眾支援戰爭、奉獻國家的自覺行動。國內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各社會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都義無反顧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洪流之中。
全國各族人民展現出的嶄新精神風貌和熾熱愛國情懷,與舊時代的中國形成鮮明對照。新中國不僅再也不是一盤散沙、軟弱可欺,而且擁有勠力同心、不勝不休的戰爭意志。這種意志化作人們樸素真摯的情懷和自發自愿的行動,有力支撐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進程,更是志愿軍戰斗意志塑造的動力源泉。
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官兵時刻感受到祖國人民在身后的堅固支撐和殷切期待。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他們無懼任何艱難險阻,無懼任何強大敵人。他們赤腳涉冰河、單衣臥冰雪,以身堵槍眼、誓死守坑道,用鮮血和生命展現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們大膽穿插迂回、近戰夜戰,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戰法給敵人制造出一次次“中國式葬禮”;他們頂住敵人密集的轟炸,建成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他們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搏擊長空,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盡管冬衣單薄,糧彈缺乏,面對著美軍最精銳的陸戰隊部隊,志愿軍官兵前仆后繼、勇猛拼殺,犧牲時依然保持沖鋒隊形,凍僵后化作冰雕也矗立在戰壕之中;在一片焦土的上甘嶺,盡管敵人炮火把山頭炸低了兩米多,也無法動搖志愿軍的意志,無法撼動志愿軍堅守的陣地,無法迫使志愿軍后退一步。以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為代表的290多萬名志愿軍將士,以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鋼鐵斗志,塑造出“最可愛的人”的偉岸形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就是志愿軍戰斗意志的真實寫照。
中國意志建構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基石之上,是把握民族命運、凝聚國家魂魄的內在動力。它在歷史傳承中孕育,在斗爭實踐中升華,在緊要關頭處彰顯。今天,我們正行進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對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不但需要持續升華中國意志,而且需要充分彰顯中國意志,從而有力托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獨具優勢、效能非凡的中國制度
抗美援朝戰爭對于新生的共和國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對外要粉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瘋狂挑釁,打破西方國家的圍堵和封鎖,對內要恢復戰爭創傷和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特別是準確把握形勢、應對復雜局面、解決棘手問題能力的嚴峻考驗,也是對新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實力的全面檢驗。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同時,國內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圖為天津市人民舉行反對美國侵略的示威游行(資料圖片)。
朝鮮戰爭爆發之際,正是中國人民按照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準備大張旗鼓地抓建設、恢復國民經濟之時。戰爭頭8個月,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吃緊,但中共中央實行“邊打、邊穩、邊建”的正確方針,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制定統一財經的重大決策,組織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工作,國民經濟不但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奇跡般地實現了全面恢復。1951年,國內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9%,國家財政第一次出現了節余。到1952年底時,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提前完成,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后,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各級人民政權把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和抗美援朝運動有機融合,“三套鑼鼓一起敲”,并全力加速剿匪斗爭的進程。到1953年底,各項工作普遍完成,各條戰線凱歌高奏。中國共產黨和各級人民政權在人民中確立起崇高的威信,新中國的建設發展擁有了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中國人民更加信賴中國共產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更加高昂的熱忱投入到國家各項建設事業中。
志愿軍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逐步適應現代戰爭,創造出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同時加速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促進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軍隊現代化建設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戰——金城戰役中,志愿軍在28分鐘內發射炮彈1900余噸,步炮、步坦協同僅用1個小時就在25公里正面上突破敵4個師的堅固防線。人民空軍更是越過螺旋槳階段,直接步入噴氣式時代。
“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這是毛澤東同志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原因的簡明概括,同時也是以中國制度、中國模式匯聚中國力量、辦成中國事情的經驗總結。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力量的第一次集中釋放。中國力量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源于中國人民的組織動員,來源于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現代戰爭不但是軍事力量的抗衡,而且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從根本上講更是國家制度的比拼。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中,中國制度成功地匯聚起中國力量,使得中國既戰勝了世界頭號強敵,又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70年后,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越是關鍵時刻和困難時期,每一個中國人越是能真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匯聚起的中國力量。
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中國形象
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戰勝黑暗、公理戰勝強權、進步戰勝倒退的正義之戰。朝鮮內戰爆發是朝鮮的內部事務,但美國出于稱霸全球和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需要,發動對朝鮮的全面侵略,是對聯合國憲章關于“不得干預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內部管轄之事件”規定的公然違背。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在新中國面臨各方面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基于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和保衛中國國家安全的共同需要,毅然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場正義之戰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它的偉大勝利,對于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推進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圖為朝鮮人民歡送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的熱烈場面。 新華社記者 呂厚民/攝
中國人民志愿軍是在愛國主義精神下培育起來的,也是在維護東方與世界和平的斗爭中組成和壯大起來的軍隊,是真正來自人民的、有著高度政治覺悟和高尚品質的軍隊。這支英雄的軍隊,在武器裝備極為落后、戰場環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牢記黨和人民重托、肩負民族的希望,前仆后繼、舍生忘死,頑強地同敵人血戰到底,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圓滿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及世界的和平,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目的。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從朝鮮撤出回國。金日成首相說,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將與朝鮮美麗的山河一起萬古長存”。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但為了捍衛正義、維護和平,中國人民從不也永不懼怕戰爭。中國軍隊永遠為捍衛正義、維護和平而戰,不懼怕任何敵人,能戰勝任何敵人,永遠是維護人類正義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