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位協同”構建西部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西部地區變化日新月異,大開發取得了非凡成效。成績固然可喜,但問題也不容忽視。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走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任重而道遠。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印發,為新時代如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西部高質量發展,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提供了重磅政策支撐。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沒有產業,發展無從談起。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布好局、打基礎、求突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西部地區扎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遵循。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骨架和支撐,是高質量發展之本。近十多年來,西部地區依托勞動力成本優勢、土地價格優勢和政策紅利,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已經打下了很好的產業基礎。進入新時代,西部地區要大力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踐行好“兩山論”,筑牢中國生態屏障。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西部地區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有效減少污染,進一步降低能耗,不斷增強生產集約化程度,打造越來越多的循環經濟示范區。
同時,西部地區要努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發揮出數字經濟的牽引作用。西部地區要用好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優美生態等資源,豐富文旅產品,做大做優文旅產業。西部地區還要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用好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形式,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規模化,打響有機生態農產品品牌,夯實農業基礎。
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科技發展、金融服務和人才引進,而實體經濟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時,則需要科技、金融創新以及高端人才的有力支撐。西部地區在現有產業基礎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突破科技、金融和人才方面的瓶頸。
為此,西部地區應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以產業園區為單位,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協同機制,進一步提升企業整體創新力。西部地區要立足當地重點高校,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并重,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還要在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中用好國內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的智力成果,實現柔性引智。
西部地區應切實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流營商環境引資筑巢,并通過多舉措支持金融業發展,打造特色明顯、功能突出的金融中心城市,不斷提高金融機構效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工具支持實體經濟;同時,進一步規范監管融資平臺,做好風險評估,既要發揮出其融資功能,又不能積累風險。
此外,西部地區還要重點引進高端人才及創新團隊,并著力培育當地高層次人才,注重壯大實用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產業工人,建立結構合理、數量足夠的人才隊伍,補足人才短板。
以“四位協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是推動西部地區產業高級化,提升產業鏈層級,提高產業附加值。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要素既相互促進,又可能會在某些時候互相成為制約其他要素發展的短板。隨著產業體系不斷向高級化演進,短板也會隨時發生變化。西部地區要根據地方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科技實力、金融服務、財政收支、人口結構等情況變化,不斷調整政策舉措,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保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健康有活力、競爭有實力、演進有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