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圍獵”TikTok凸顯霸權心態極端膨脹
美國政府近期脅迫字節跳動公司將TikTok美國業務出售給美國公司,把濫用國家權力對高科技企業強取豪奪的霸凌行徑推至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境地。
多國有識之士指出,美方濫用“國家安全”借口,行“脅迫交易”和“強制交易”之實,是對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的嚴重破壞,是美國霸權主義心態的極端膨脹,在國際社會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
霸凌“新高度”
美國政府伙同利益集團“圍獵”TikTok的惡劣路徑歷歷在目:先以“安全”為由炮制不實證據,繼而威逼恫嚇強頒禁令,接著引入資本從中漁利,其間極限施壓軟硬兼施,甚而獅子大張口攫取利益……一系列操作視市場基本規則為無物,令他國企業人人自危,今后恐將美國市場列為“政治”雷區。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刊文指出,美國此舉是“受政治和貪婪驅使”,美國把商業問題政治化,“把國家安全威脅同個人政治利益混為一談”,這給其他希望在美國開展業務的別國公司設置了“不穩定競爭環境的先例”。
美方對TikTok的丑陋“吃相”,也把美國為維護經濟、技術霸權而脅迫、打壓他國產業與企業的霸道手段推至“新高度”。上世紀80年代,美國用相似手段打壓過東芝公司等為代表的日本半導體產業;數年前,美國采取“長臂管轄”等種種手段“肢解”法國制造業代表性企業阿爾斯通,最終導致其主營電力業務被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近年,美方的“紅眼病”又瞄準了華為、TikTok等通信與互聯網領域的領軍企業。
“強盜”“敲詐”“搶劫”……眾多國際輿論和學者給美方“圍獵”TikTok這一行為的定性高度趨同。
美國媒體大亨巴里·迪勒坦言,美方對付TikTok一事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都毫無道理,“一旦訴諸保護主義、一旦把問題政治化,將不可避免妨礙自然的商業活動”。
逐利“無下限”
美國向來標榜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但從TikTok一事可以看出,美方行事只有一個標準——一己私利;美方競爭只有一個手段——強取豪奪。
從美方前前后后的各種表態看,如意算盤是讓美國在股權、人事、核心技術方面對TikTok都有控制權,實質是完全無視市場規律、強買強賣的“不平等條約”。
巴西《經濟價值報》指出,美國這一做法是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市場原則之上。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指出,美國政府推動的這筆交易散發出“裙帶資本主義”氣味,將損害美國政府公信力以及自詡支持自由市場規則的形象。連美國網民也忍不住嘲諷,“該修改西方經濟教科書了”。
俄羅斯第一媒體網署名文章指出,美國似乎早已不在乎世界對它的看法。當它有利可圖的時候,就會破壞貿易自由,干涉“自由商業”。美國通過違反自己的原則和奉行雙重標準,來限制其他國家的發展。
文章作者、俄知名媒體人安德烈·卡拉欽斯基舉例說,不僅僅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美國對參與俄羅斯項目的歐洲企業,對從汽車到半導體的日本企業,都是如法炮制。利益面前,美國“不允許平等對話,哪怕是‘西方民主國家’的盟友”。
霸權“最優先”
TikTok事件再次暴露“美國優先”的實質是霸權邏輯和強權政治。
長期以來,美國依靠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優勢,在全球擴張霸權。美國時而打出人權、民主旗號,時而打出“國家安全”借口,甚至付諸意識形態“冷兵器”,打壓和遏制其他國家的正當發展權利和自主選擇權,其根本目的就是維持霸權和超級壟斷利益。
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愛德華多·雷加拉多指出,TikTok不是個例,美國政府企圖通過打壓他國企業來“推行荒謬的美國經濟霸權”。
巴西《商業觀察報》指出,美方此舉釋放出的信號是要最大程度控制互聯網,以保證美國的網絡和社交媒體霸權。
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學者沙基勒·艾哈邁德·拉邁說,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美國政府多年來不擇手段竊取他國信息,甚至監聽盟友領導人電話,美國科技巨頭不時被曝出搜集并出售用戶資料的丑聞,美國的“國家安全”說法完全是雙重標準。(執筆記者:柳絲,參與記者:孫丁、白旭、趙焱、閆亮、朱婉君、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