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必須在營商環境上走前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廈門探索
新華社廈門9月14日電 題:“經濟特區必須在營商環境上走前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廈門探索
新華社記者康淼、顏之宏
近兩年來,在全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中,廈門市始終名列前茅。近年來,廈門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上,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探索。
讓企業享受全方位便捷服務
8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廈門市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市場監管部門十余個辦照窗口前,前來辦理企業開辦事項的企業主們在窗口停留時間大多在15分鐘左右,幾乎沒有排隊等叫號的情況出現。
“針對辦理營業執照等事項,我們現在可以做到全程網辦,企業主在家動動手指,就能領取快遞直郵到家的執照。”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營商環境促進處工作人員葉旭告訴記者,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廈門企業開辦時限從2018年的3.5天壓縮到現在的1天,大大提升了企業主們的辦事體驗。
自2019年9月1日廈門引入商事登記全流程電子化服務至今,全市新增企業5.9萬戶,其中約3萬戶的營業執照通過“一網通平臺”辦理,實現了“今日線上提交,明日家里領照”的便捷辦照體驗。
“遞交26份材料、填寫166項數據,還要分別不停跑原工商、質監、國稅、地稅4個部門,全部辦完證件差不多要一個多月。”回想起企業過去辦理營業執照的經歷,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敏不無感慨。
2015年,在尚未有國家頂層設計及全國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廈門大膽改革創新,率先在自貿試驗區推行“三證合一”改革。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的“三合一”大大壓縮了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成本。隨后,廈門自貿片區的經驗推向全國,“三證合一”演進為涉及幾十個部門的“多證合一”,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辦證時效與體驗。
給企業做“減法”的背后,是廈門市各部門在后臺做了大量“加法”。這項改革不僅要優化整合各個部門之間行政審批的流程,還要促進各部門之間互相聯動,打掉多年積累的“數據壁壘”。
讓政務數據跑起來
如何將欠薪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同時盡可能不打擾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產,是各地人社部門要破解的難題。
在廈門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的指揮大廳內,一塊帶有不同顏色標記的電子大屏正在循環播放。通過大數據的實時篩查,在薪資發放問題上存在中高風險的企業名稱也在大屏上滾動更新。
“我們與市場監管、稅務、建設等部門共享數據,可以為企業繪制經營‘健康度’畫像。”廈門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負責人紀錫堅說,人社部門按照“不訴不查”原則,對企業推行以服務為導向的柔性執法。
“多虧了這筆貸款,不然真的不知道該怎么熬過新冠肺炎疫情了。”今年4月底,看著到賬的40萬元貸款,廈門瑞利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培蓮長舒一口氣。
瑞利特公司是一家規模小、底子薄、質押物少的智能家居施工企業,在今年最困難的時期,他們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向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示范平臺求助,成功申請到了廈門的“工程信易貸”。
讓政務數據跑起來,讓企業在數字普惠金融中充滿獲得感,廈門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再次走在全國前列。截至8月底,廈門企業累計向平臺提交融資需求3.54萬筆,實現貸款總額741.54億元,平均年利率僅為5.47%。
實施99項改進任務 “以評促改”
“以營商環境為切入點,推進廈門經濟特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張志紅說,“十三五”以來,廈門對標新加坡等國際營商環境一流城市,以營商環境倒逼改革,不斷提升政府服務效率。
2019年,廈門對照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實施99項改進任務,“以評促改”,累計推進六輪審批制度改革、三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審批時效走在全國前列。
在“以評促改”這件事上,廈門刀刃向內,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獨立做營商環境評估。“第三方評估不牽涉部門利益考量,所以會更客觀。”多次參與廈門市營商環境評估的專家組成員、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熊英子表示,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可以將過去政府部門間因利益產生“零和博弈”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因為營商環境評估涉及多個部門,且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牽連,獨立的評估報告有利于各部門進行系統性整改。
和過去不同,廈門并沒有使用諸如“滿意度”這樣的指標作為營商環境的評價標準。“站在企業的角度看,‘滿意度’并不能很好反映企業與政府打交道時消耗的成本,也無法給其他兄弟城市提供量化的價值參考。”熊英子說,因此在進行第三方獨立評估時,廈門就使用世界銀行的標準作為基本評價標準。
廈門市營商環境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改變,98%的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一趟不用跑”,近三年新增商事主體年均增長達20%以上。2019年,廈門市在財政部政府采購透明度評估中名列全國第三,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排名全國第三。